公里的由来,12公里海岸线的由来

公里的由来

公里的由来,12公里海岸线的由来


公里又称千米,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千米起源于英国,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这源自于kilometre这个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就是kilometre 。“千米(km)是国际单位制的倍数单位”;千米的应用范围:国际通用;1km=1000m=100000cm 。
12公里海岸线的由来这是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指联合国曾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以及1982年第三次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LOSC) 。在中文语境中,“海洋法公约”一般是指1982年的决议条文 。
此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亦称“排他性经济海域”简称:EEZ)、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 。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和顺利通过与中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的努力分不开
聊城徒骇河名字的由来徒骇河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以后称徒骇河 。
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山东的莘县、南乐(河南省)、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县和沾化等14个县市,于沾化区套儿河口注入渤海 。河道全长436.35公里,堤防全长747公里;流域总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东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 。
徒骇河由来已久,历经沧桑,是由古代相继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并而成 。一说,当时因大禹治理此河时用工极多,又因当时两岸森林密布,野猪出没,时有民夫被伤,众徒一骇重劳,又骇野猪,故名为徒骇 。
徒骇河是宋代漯川堙没后逐渐演变而形成 。随着黄河的南徙,为适应地表径流排泄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发育了一些新的河流,明代以前一般都称土河,即为徒骇河的前身 。这些河流逐渐贯通演变,明代便更名为徒骇河 。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出版的《山东水利专刊》载,运河以西徒骇河称金线河,运河以东仍称徒骇河 。清末运河漕运停止后,运河河道逐年淤高,运河以西坡水排泄受阻,内涝频繁 。民国期间,组织民众治理疏浚,把徒骇河大规模治理成为现在的徒骇河 。
【公里的由来,12公里海岸线的由来】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经过两岸群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徒骇河由原来内涝频繁,灾害不断变为了现如今的安静祥和、风景如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