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由我们博物君来解答了
· 西 施 舌 ·
聂璜所绘《海错图》
“西施舌,即紫蛤中之肉也 。闽中一种紫蛤,其肉如舌,产连江海滨而不多,粤中最繁生 。”聂璜在《海错图》中写道 。
这种“紫蛤”他一定吃过,因为他不仅画出了蛤的外壳,还很科学地画了里面的肉:前面两根水管,后面一片斧足,那斧足方中带圆,正似舌形 。
双线紫蛤的壳上有两条放射状的线纹
再看那贝壳,也是介于长方和椭圆之间,有年轮一样的生长纹,壳面褐色,但根据文中“紫蛤”的名字,想必一定有紫色掺杂 。这些特征已经能说明,此种贝类即是紫云蛤科、紫蛤属的种类 。是的,在今天的科学语言中,它还叫紫蛤 。虽然壳的外皮是褐色的,但这层皮很容易脱落,露出里面的紫色,紫蛤也因此得名 。
一位西施,两根舌头
如今,你若在台湾饭馆里说:“来一盘西施舌!”一定会得到双线紫蛤 。可在大陆,同样一句话,摆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贝类:壳体扇形,灰黄色,斧足尖尖的,像大号的文蛤 。它叫“西施马珂蛤” 。在今天的大陆人眼里,西施马珂蛤才是西施舌 。
西施马珂蛤
到底哪种才是正宗的西施舌呢?我们来翻翻故纸堆 。
早期对西施舌的记载并不清晰,南宋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写:“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 。”清初的《闽小记》载:“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为神品 。”都没讲形态特征 。《闽小记》甚至都没说西施舌是哪类生物,给民国时代的郁达夫带来了困惑 。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说:“《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 。”
鸡汤要以一定的高度浇在西施舌上,将其鲜味砸出来
郁达夫曾在福州吃过一种叫“西施舌”的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既然是长圆的蚌肉,那也许是双线紫蛤 。西施马珂蛤那三角形的肉体,实在难当“长圆”二字 。
山东日照也是西施马珂蛤的著名产地
可是郁达夫又说这蚌肉来自福建长乐,那里是西施马珂蛤最著名的产地 。所以他指的是哪种,很难确定 。
再看梁实秋笔下的西施舌:“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 。”这肯定不是西施马珂蛤,而是紫蛤了 。
《海错图》中的车螯
翻过头来看《海错图》,里面还有一种“车螯”,从它扇形的外壳和“大者如碗,汤涝而劈壳食之,须带微生则味佳 。其壳外微紫白……扬州淮海来者甚多而肥,闽中惟连江、长乐海滨等处产”的描述来看,完全和西施马珂蛤吻合 。看来,今天大陆人口中的“西施舌”,在清代其实叫“车螯” 。
综上所述,古代、近代的西施舌应指双线紫蛤,到了现代,台湾依然如此,而大陆的西施舌已经改指西施马珂蛤了 。
吮彼舌根,如猥娇面
西施舌这名字,你说起得好吧,是好,说不好吧,也确实不咋样 。
好在哪儿?仅用三个字,就表达出一种食物的色、香、味来,实在厉害 。蛤的斧足从壳内伸出,形似人舌,虽然人舌应为红色,但国人皆以白为美,西施更得白了 。她的舌头是洁白的,似乎并无违和,此为色 。美人的体香,联想到蚌肉之鲜美,此为香 。放入口中,滑嫩柔软的口感又和舌头出奇相似,此为味 。这样的好名字,在生物界和美食界都属罕见 。
推荐阅读
- 中国执行的是公历、农历、阴历三种历法,有什么不同
- 默念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每一张都是精美壁纸 精美配图
- 龙族里哪个王最厉害,龙族里的四大君王是哪四位?
- 赵唯一是哪本小说里的,类似你曾是我唯一的小说求文
- 丒米是转基因的吗,为什么说紫薯是转基因
- 老虎和狮子哪个是森林之王
- 滴滴支付是什么,滴滴个人支付和现金支付什么区别?
- 对女孩说一些好听的话,你听过最好听的情话是什么
- 烤漆门的材质是什么呢,烤漆门表层是什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