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艾滋病毒,五十年探寻"隐秘的角落"( 二 )


“那种挫败感 , 非常强烈 , 3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 。 ”在不久前召开的主题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与免疫恢复”的香山科学会议上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感慨颇多:“1993年我去法国学习艾滋病治疗的时候 , 始终感觉非常无奈 , 因为我遇到的病人大概一年左右就要换一批 , 就像这次我们一开始去武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一样 , 面对病人的离世 , 却束手无策 。 ”
幽灵般的“复阳”:刚逃离死神 , 又陷入慢性炎症“漩涡”
1996年 , 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 , 即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 。
在此之前 ,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把艾滋病毒行为模式、爱好、侵袭路径、攻击手段甚至弱点等都研究了个遍 。
艾滋病有一把进入人体的“钥匙” , 主要打开“CD4标记”的“锁” 。
艾滋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CD4细胞 , 由于它是个RNA病毒 , 潜进后会“自带”工具酶进行逆转录(从RNA变为DNA) , DNA潜进宿主细胞核 , 便永久性地插入到宿主染色体中 。
CD4细胞被艾滋病毒占领 , 成为艾滋病毒的据点 , 在“饲育”了大量病毒后一个又一个死亡 。
从发现、识别、分离 , 再到摸清它的底细和路数 , 艾滋病毒“生命链条”的每一环似乎已经被尽数“破获”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被发明出来 , 人们抓住了艾滋病毒的“命门”:只要抑制它的逆转录酶 , 不让它逆转录为DNA进入细胞基因组 , 打断关键一环 , 就能把“死神”拒之门外 。
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接连发生 。 最为诡谲的是 , 艾滋病毒的变异 。
它的频繁变异 , 不仅引发了耐药 , 也让艾滋病疫苗诞生变得愈发渺茫 。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尔姆·格罗普曼评价:艾滋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 , 狡猾的它会通过突变让药物作用找不到靶子(逆转录酶) , 这就是耐药 。
“鸡尾酒疗法”的联合用药克服了耐药性的问题 , 第一次让长期控制艾滋病成为可能 , 成为艾滋病的标准治疗手段 。
人们欣喜地看到病毒载量一直在下降 , 直到检测显示“Negative(阴性)” , 可是只要停药一段时间 , 它又会卷土重来 。
“复阳”成为治愈的噩梦 , 也使得艾滋病患者背负高额而长期的治疗费用和治疗副作用的沉重 。
终于 , 人们认识到艾滋病毒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 。
“长期治疗的患者普遍遭受着慢性病的困扰 , 例如心血管异化以及有神经系统、肾脏、肝脏等问题 , 老年人也会承受严重的骨质疏松 。 ”李太生说 , 在“后鸡尾酒疗法”时代 , 引发慢性炎症、异常免疫激活是用药物压制病毒的代价 , 而艾滋病用药能不能减轻或克服这些影响 , 目前成为其疗效评估、新药物研究面对的重要问题 。
在临床上 , 医生可以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状况、经济状况、用药禁忌、不良反应等给出不同的“鸡尾酒”方案 。
在新药物研发上 , 提升药物疗效、服药便捷性、降低毒副作用是目标 , 目前集中于新靶点药物与长效药物的研发 。 例如 , 片剂、一周服用一次 , 这些都是好的进展 。
降低毒副作用 , 中国多个团队尝试从中药找到突破口 。
“我们团队尝试用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雷公藤多苷片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实验 , 结果表明CD4得到显著提升 。 ”李太生说 , 2015年开始 , 该团队与企业合作 , 开始中药片剂中有效成分(雷腾舒)的进一步研究 , 目前已经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患者招募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