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者数以亿计,暴增背后谁之过?——四问过敏真相( 二 )


树多草少、“水泥森林”都成为过敏高发的“幕后推手” 。 王成分析说 , 城市里不少土地裸露、硬化 , 不利于花粉和飞絮附着、滞留 , 也是致敏花粉、杨柳飞絮反复传播的重要原因 。
福兮祸兮 , 沙蒿与过敏关系多大?
我国北方地区由蒿属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形成的沙生植被 , 主要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 人工营造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
沙蒿 , 菊科蒿属植物 。
据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省治沙所、甘肃省治沙所等单位专家研究 , 在长期的净化过程中 , 沙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习性 。 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 , 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 , 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 。
回望上世纪50、60年代 , 北方沙区就分布有大面积沙蒿 。 80年代开始大规模飞播造林治沙 , 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 加入一小部分沙蒿等作为伴生种 。
沙蒿 , 先期发挥固沙作用 。 但随着主要树种的生长 , 沙蒿逐步衰亡 。 当主要树种由于老化成熟而退化到一定程度时 , 地带性植被沙蒿、黄蒿等蒿属植物又可能重新侵入生态系统 。
据不完全统计 , 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 。 当前 , 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
沙蒿与过敏有多大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显示 , 我国北方地区夏秋季的主要致敏花粉是蒿属花粉 。 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 , 蒿属花粉是当前我国北方沙区夏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
我国北方沙区蒿属植物种类多、分布广 , 且其花粉数量大、体积小、质轻 , 在空气中飘浮时间长而且具有较高的飘散量 , 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致敏能力 , 使蒿属花粉成为当地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最主要致敏原 。
研究表明 , 籽蒿花粉是西北一些地区引起“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 , 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 , 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 , 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
此外 , 专家还提示 , 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不仅仅对蒿属植物过敏 , 通常也对尘螨、霉菌等其他过敏原敏感 。
隐匿过敏原在哪里?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面对过敏之痛 , 既要找寻权宜之计 , 更要探究破解之策 。
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前不久刚刚在北京召开 , 这是《过敏科学》创刊73年来首次以正刊形式出版国家主题 , 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过敏科学、鼻科学、呼吸病学、皮肤病学以及新冠疾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对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
在张罗看来 , 过去几年中国的过敏科学工作者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 中国学者在过敏性鼻炎的皮下免疫治疗当中 , 提出了中国的集群治疗方案 , 该方案在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100多年的历史上 , 首次被纳入英国和美国的诊疗指南当中 。 此外 , 中国学者参与制定的慢性疾病国际诊疗指南达到了20多个 。
——缓解过敏之痛 , 科学研究怎么发力?
多位专家向新华社采访人员表示 , 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过敏性疾病防治专项行动计划 , 加强过敏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 从预防、干预、治疗等方面规范引导学科发展 , 促进过敏性疾病的有效防治 。 特别是对重点地区和敏感人群进行跟踪和定点观测 , 同步开展大范围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 。
——破解生态之危 , 环保绿化该出哪些实招?
考虑到沙蒿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 , 应当调整优化沙蒿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 。 专家建议 , 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 , 研究替代物种;营造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 , 抑制杂草生长 , 使沙蒿退化;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 , 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 , 减少蒿属花粉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