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天才施虐的快感 高H施虐小说( 二 )


值得一提的是 , 剧中的每一盘棋局 , 都是由世界最顶尖的两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美国籍的布鲁斯潘多尔菲尼和俄罗斯籍的加利卡斯帕洛夫亲自设计的 , 演员连按钟、记笔记的方式都要学 。
《后翼弃兵》的观剧体验很像是坐过山车 。我们代入女主角哈蒙 , 仿佛拥有了天才的视角 。在极为流畅的电视剧叙事中 , 我们追随她在黑白棋局中 , 一路征战、大杀四方 。即便两度不敌苏联选手博格夫 , 故事进入低谷 , 我们也知道 , 天才总会赢的 。在这里 , 极致的天分像是一种上天的赋能 , 我们能实在地被它对普通人的“碾压感”爽到——即使我们自己也只是普通人 。至于看完之后还有多少回味和余韵 , 我好像是没有的 。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方说 , 这和看完一部优秀的爆米花电影没有太大区别 , 但这样的剧集依然让我们少有的放松和愉悦 。
“是王是后 , 只是棋子”
当天才少女要挑战男权主导的国际象棋界 , 剧情无疑会涉及到女性议题 。一开始哈蒙想要学棋时 , 萨贝先生说的话是:“女孩从不下国际象棋 。”当哈蒙第一次参加公开赛并受到漠视时 , 和她对局的第一个人也是一位女孩 。成名之后 , 哈蒙认为媒体更关注自己的性别角色 , “但那不是重点 , 我说的话采访人员有一半都没写出来” 。
最令我共情的一个细节是 , 当剧情进入最终的高潮——哈蒙终于来到当时的国际象棋第一强国——苏联参加比赛时 , 第一位对手丝毫没有把她放在眼里——解说员认为哈蒙的特别之处 , 在于她的女性身份 , 而这在苏联并不少见 。这时镜头给到台下的苏联女棋手诺娜加普琳达什维里 , 她坐在灯光的阴影中——“只是这位女子世界冠军 , 还没跟男棋手下过棋” 。
1960年代 , 正是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之时 , 这场持续至1980年代的浪潮 , 最终扩散至整个西方世界以及土耳其、以色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它旨在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的平等 , 包括性别平等、生育权、堕胎、避孕、离婚、女性的工作权利等内容 , 也让社会开始关注婚内强奸和家庭暴力等议题 。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后翼弃兵》花了不少笔墨刻画其中的女性形象 。养母是一个家庭主妇 , 弹得一手好钢琴 。某天她接到一通电话 , 常年在丹佛出差的丈夫告诉她 , 自己不再会回家 , 养母和哈蒙一夜之间都成了被抛弃的女性 。
哈蒙在孤儿院的闺蜜乔琳是一位黑人女性 , 成年后她做了别人的情妇 , 但也梦想读法学院 , 为少数族裔争取权利 。学生时代利用小团体欺负过哈蒙的名媛同学 , 毕业后早早结了婚 , 她的购物车里除了婴儿 , 还有藏在底栏袋子里的酒 。对于这些女性 , 剧中几乎是用闲笔式的描写 , 但寥寥几笔就让人物立住了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白惠元曾就国内“大女主剧”中的性别意识展开探讨 。以《延禧攻略》为例 , 他认为魏璎珞和其他所有的妃子 , “从一开始就沉浮于既定的男权秩序 。魏璎珞是被视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反抗者 , 但是她的斗争矛头都指向了同性 , 她一路斩妖除魔 , 最后也不过成为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 。
而哈蒙是这样一位女性——她享受性爱 , 当她和自己曾打败过的男棋手一番云雨后 , 便躺在床上开始专心看书钻研棋艺 。当男棋手问自己应该留下 , 还是回客房睡觉时 , 哈蒙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 , “随便你 。”看到这样的剧情 , 试问哪一位成年女性不会被爽到?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男性的矮化 。国际象棋的对弈双方 , 都有“一王”“一后”两枚棋子 。在《生活》杂志充满诱导性提问的采访中 , 当采访人员问到 , “你会不会把王看成是父亲 , 把后看成是母亲呢?一个负责出击 , 一个负责保护 。”哈蒙只是回答 , “是王是后 , 只是棋子 。我每次下棋 , 首先注意的是棋盘 , 64个格子就是整个世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