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天才施虐的快感 高H施虐小说( 三 )


“因为看到你 , 才知道我没有那么爱国际象棋”
观看《后翼弃兵》的过程中 , 我时常想起海明威的一句话 , “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勇气是压力下的优雅风度) 。”
在文学作品中 , 一种经典的叙事方式是将主人公设置于绝境之中 , 极端的处境更有利于作家展现人的无力和反抗、人性的懦弱与光芒 。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则擅长删繁就简 , 将无数复杂的元素都划归到括号里 , 只留下最内核的部分 , 比如老人与海、人与自然 , 而这往往可以揭示出最本质也最深刻的东西 。
作为只有七集的“爽剧” , 《后翼弃兵》有一个明确的内核——便是天才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 女性意识、童年创伤、药物成瘾等议题 , 都不是功能性的话题组装 , 而是主线故事不同侧面的背景展现 , 议题和故事本身是水乳交融的 。近年来有关社会议题的现象级作品中 , 无论是国内的《摩天大楼》 , 还是韩国的《82年生的金智英》 , 都因为带有“议题先行”的色彩 , 而给人以社会新闻大杂烩的“拼贴感” 。
《后翼弃兵》最打动我的地方 , 是哈蒙的专注——这也像是一种海明威式的“重压之下 , 展现优雅” 。而无论是天才的魅力 , 还是对一生志业的专注和热爱 , 都是真正会吸引他人帮助和追随的力量 。
因此乔琳愿意拿出自己申请法学院的钱 , 资助哈蒙去苏联参赛 , 不仅因为“你是我的家人” , 而是因为这对于她来说也很重要 。剧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个场面 , 便是萨贝先生去世后 , 哈蒙再次回到“梅修之家”的地下室——她8岁那年第一次学习国际象棋的地方 , 却发现在角落的一面墙上 , 萨贝先生收集了哈蒙这些年来所有的剪报 , 像是无言地关注着遥远的女儿 。
这些情节构成了剧中最温暖的部分 。当哈蒙与博格夫的终极之战陷入胶着时 , 她接到了一通意外的电话——与哈蒙打过交道的男棋手们组成了“前男友联盟” , 他们在电话那台为她出谋划策 。在这里 , 你不会评价“大女主”最终还是要依靠男人才能取得胜利 , 而是因为共同的热爱和对这位女性真正的欣赏 , 让他们形成了共同体——毕竟前男友也说过:“因为看到你 , 我才知道我没有那么爱国际象棋 。”
故事的最后一幕 , 美苏冷战的1960年代 , 哈蒙打败苏联棋手之后拒绝了白宫的邀约 , 正如她之前拒绝了基督教组织的宗教表态要求 , 而失去了赴俄比赛的资助 。对于苏联的再现 , 这部剧有一万种可能掉入对极权政治的赤裸刻画 , 但都没有——因为棋手只是棋手而已 。
莫斯科冬日的街头 , 穿着厚棉袄的老人在石板上铺开棋盘 , 新的一天开始了 。刚刚成为世界冠军的哈蒙来到这里 , 苏联老人们围了上来 , 他们是真正热爱下棋的普通人 , 就像萨贝先生一样 。在跨越了国别、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之后 , 女主角哈蒙再次专注地盯住镜头 。“让我们来下棋吧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付子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