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恶魔丨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

1月14号,东莞和福州相继发生恶性伤人事件 。前者,1死8伤,后者,1死19伤 。

身边的恶魔丨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


新闻图片(图片来源:微博)
这样的新闻,不禁让人百感交集:有同情——每个受害者都有亲人、朋友,如你我一样,正盘算着过年休息几天;有愤怒——古今中外,抽刀向无辜者的都让人愤恨不已;也会有困惑——这些伤人者是不是所谓的反社会人格?
其实,反社会人格者的特点用三个字便能概括——“装可怜” 。[1]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装可怜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标志呢?
这要从一群猴子说起 。
心理学家注意到,野生的猴子怕蛇,实验室里长大的猴子则不会 。即使丢条蛇在面前,它们也无动于衷 。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美国西北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两个实验 。
第一个实验是,通过播放影片,让实验室里长大的猴子知道野生猴子怕蛇 。影片的内容为野生猴子见到蛇的反应,结果实验室猴子也开始怕蛇,一见到蛇甚至是与蛇相似的物体,就毛发直立、大呼小叫 。
身边的恶魔丨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


实验经过(原图出处:slideplayer)
第二个实验则是让实验室猴子误以为野生猴子怕花 。方法同样是播放影片,先展现一朵花,接着展示一连串惊恐的猴子 。结果,实验室里长大的猴子压根不吃这一套……[2]
这两个实验表明,猴子天然具有怕蛇的倾向(基因),至于倾向是否表达,则取决于经历和环境:被蛇咬过的野生猴子,会怕蛇;见到同伴惊恐万分的猴子,也会意识到蛇可怕 。
人格的形成,与此十分相似,同样受到基因、经历和环境的影响 。
人格是怎么扭曲的?
不幸的是,反社会人格者,在基因、经历和环境三个方面都出了乱子 。
人会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由神经递质控制 。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神经递质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叫单胺氧化酶A的物质起到关键性作用,而MAO-A基因是调控单胺氧化酶A的开关 。和所有基因一样,MAO-A基因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比如发生变异、活性增加或者降低,这些“小状况”会连带地影响到人类的情绪 。研究显示,存在MAO-A基因低活性变异的儿童,有85%在成年后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3]
早期经历对人格扭曲的发生同样重要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是其观察世界的窗口 。如果儿时受到虐待或者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有可能认为 “社会就是如此”,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为达成目标,会不择手段 。
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人的大脑,可以分为高中低三层,越往下、越原始 。底层如脑干,负责呼吸心跳等关键活动,几乎每个人都一样;中层的如颞叶,负责处理听觉、语言、记忆,可以看作数据处理中心,个人之间虽有差异、却不是很大;最顶层的是皮质 。皮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它可以调取记忆、察言观色,让我们做出最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听到朋友伤心,必须同情,见到朋友开心,最好跟着乐一乐之类 。
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者在解读与情感有关的词汇时,血液更多地流向颞叶 。[1]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旁人的感情不过是一道数学题 。
身边的恶魔丨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


脑区,绿:颞叶,蓝:额叶(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基因、经历和环境这三方面的影响下,反社会人格障碍者(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会出现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不负社会责任、恣意剥削他人、没有负罪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