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负债200亿,百强房企光耀集团创始人豪言将东山再起,如今咋样了( 二 )


在他的心中 , 光耀地产还能大一些 , 更大一些 。
“只有快速实现规模化 , 以及上市 , 才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出来 , 立于不败之地” , 郭耀名曾在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
2009年 , 他将总部迁往深圳 , 并开始进行“3+X”的全国战略布局 , 而这 , 也是外界公认光耀盲目、激进扩张的起始 。

最初 , 光耀地产先瞄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经济圈 , 然后快速进军北京、天津、上海、东莞、杭州、湛江、威海、宁波、临沂、青岛、济南、成都等城市 , 同时 , 还广泛布局三四线城市以及海外市场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 无疑便是韩国济州岛的“中国城”项目 。
在这般“侵略如火”的发展下 , 光耀集团截至2012年底 , 已累计开发了超400万㎡的面积 , 并手握超1000万㎡的土地储备 。
然而风光无限的背后 , 已是危机丛生 。
03:暴雷惨剧高周转加持、高杠杆、融资、拿地、上马大项目 , 这就是郭耀名能够在短期内做大做强的法宝 。
奈何其兴也勃焉 , 其亡也忽焉 。
随着扩张的不断进行 , 郭耀名的资金愈加紧张起来 , 而当时银行信贷的持续收紧 , 更是将他逼到了悬崖边上 。
无奈之下 , 缺钱的他只能找上了民间借贷资本 , 最初仅是短期的过桥借款和委托贷款 , 但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 , 衍变成了长期依赖之局 。
“2011年开始 , 背负上了15亿的民间借贷 , 其中仅利息就多达十来个亿 , 沉重的负担让光耀喘不过气 。 ”
事实上 , 光耀也有两次挽救自己命运的机会 , 那就是在2009年和2011年的借壳上市 , 但因为房地产监管太过严格 , 泡汤了 。

上市失败的结果 , 让光耀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 要知道当时为了借壳 , 光耀专门去借了一笔高利贷用来收购新都酒店13.8%的股份 , 可最后这笔高利贷没能被募资覆盖 , 只能依靠以贷养贷的方式鸠酒止渴 。
甚至于为了找钱 , 郭耀名还剑走偏锋 , 打起了自融的主意 。
2013年 , 他以北京广发财富管理公司的名义 , 发行了三款理财产品 , 据后续统计 , 这次融资涉及210名投资者的2.9亿资金 。
不断叠加的高杠杆 , 让光耀一直走在钢丝上 , 而调控政策导致的行业下行 , 更是成为了压垮郭耀名的最后一颗“稻草” 。
2014年初 , 光耀集团终于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暴雷 , 在惠州当地的多个项目出现了濒临倒闭、停工、延期交付的情况 。
“扩张时机不对 , 扩张速度又过快 , 还有一些政策以及操作上的问题 , 导致光耀无法按期偿还债务 , 因此复利债务越滚越大 。 ”
在媒体前 , 郭耀名坦言承认企业出了问题 。
04:悬赏通缉为了盘活全局 , 郭耀名积极推动旗下资产的重组 , 例如与恒大达成交易 , 将惠阳尚未开发的三块地转给对方 。
但亡羊补牢 , 为时已晚 。
到了2017年 , 光耀地产的债务飙升至百多亿 , 除此以外 , 坑害了大量购房者的烂尾项目 , 涉及资金亦有数十亿 , 最后零零总总统计下来 ,债权总额竟高达212亿 。
无力偿还债务的光耀地产 , 向法院申请了破产重整 , 同时人们又发现 , 作为实控人的郭耀名 , 早已出走香港 。

就这样 , “群龙无首”的光耀集团 , 于垂死中进行了四年的重整 , 直到2021年才放弃挣扎 , 正式宣告了自己的“死亡” , 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
但当时光耀的烂资产 , 别说偿还债务了 , 拍卖都没人接手 。
例如那些烂尾楼项目 , 都会附带复工复建的限制条件 , 一旦买下来 , 就得继续投资盖房 , 可这不景气的行情下 , 谁愿意接盘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