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这三个道字的含义是什么 “非常”二字又该如何解释

在道德经中,“道”这个字,一共出现了五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而通行版排序的第一章第一句中,出现的三个道,分别代表什么呢?
早期的原文应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也”字,是古人书写时,用来断句的语气词 。“恒”字,在后期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为了“常” 。
道① 可道② 非恒道③
句中1号“道”,在落笔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本源之道”,而是用“道”字的另一种含义:即“人行之思,人行之法 。道理,方法,法则,学问观点 。”也就是上一回伴读我们所说的第三种道 。
然而在老子老师对“本源之道”进行命名之后,第1号“道”字便具有了一字双关的内涵 。
句中的2号“道”很明确,是同“言说”之道 。
而3号“道”,则即可同于第2号“道”,也可同于第1号“道” 。都没有问题,都能够做到合理顺畅!
在同于1号道①的时候,同时又蕴含了“道理法则之道”和“本源之道”两种变化 。所以这文首开篇第一句中的3号道③具有一字双关四种变化 。
讲到这里,换谁听着都会有点儿懵圈 。没有关系,不要着急 。
我们静心凝神,试着将这千古名句,尽最大努力,清晰明确的,表达阐述出来 。
道① 可道② 非恒道③
释义一:当第一个道是“道理法则之道” 同时,道③ 同 道②
世间的道理和学问 可以讲说,但表达内容却不是恒常不变的 。同一事物,不同的描述者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传承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
比如同一事件或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错是非,皆有各自的道理 。美丑取舍,都有各自的角度 。而表述者的观众、听众、传承人,在进一步传递的时候,又会加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 。这就使得同一个道理法则,说法会千变万化,难以固定 。
释义二:还是“道理法则之道” 但,道③ 同于道①了
世间那些可以言说表达出来的道理,法则,学问等等,其所言所说,并非是事物其本质 。因为演说只是方便法门,同时一切存在的道理,学问,法则运行,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
道① 可道② 非恒道③
释三:第一个道换成本源之“道”,同时 道③ 同 道②
本源之道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这些描述表达,并非是恒常不变的 。
因为不同的得道者,基于各种原因,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我们在伴读第2回中所说,这是由地区差异,语言差异,风俗历史文化等诸多差异所造成 。
加之 流传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目的,造成的误解,误传,断章取义,遗失或篡改原文等等 。境法云思考,这也是诸多得证的圣者上师们,不愿意文笔立言的重要原因 。
释四:还是本源之“道” 。道③ 同 道①
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本源之道,并非是真正的本源之道 。
因为一个无限的存在,如何能用有限的语言去准确表达呢 。莫说本源之道是无限无尽,真空妙有的玄妙存在 。便是最简单的道理,也很难被有效描述的 。
比方说糖是甜的,这是一个很微末的道理 。可是对于一个从未吃过糖的人,你如何的描述糖的香甜,才能让这个人准确理解糖的香甜呢?
所以语言文字,永远是有限制,有偏差的 。论道万千,不如实践一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从这开篇第一句的伴读领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老师仅用简短一句话 六个字,即阐明了自己本不愿 文笔立言的态度和原因 。同时又全面的,多层次地展现给后人,来体悟这世间万象的诸般无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