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亲人离去之痛的四个锦囊 怎样安慰失去亲人的人( 二 )


01 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
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丧葬仪式,包括停灵、下葬、守七等,有助于增加亲人亡故的现实感,帮助我们接受死亡的发生 。需注意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除迷信糟粕 。传染病疫情下,由于无法使用传统仪式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因此需灵活使用线上公墓等在线方式,及时对逝者进行道歉、道谢、道爱、道别;隔离期结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线下方式,完成以上四个“道” 。
02 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 。
任何的哀伤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纳的,尤其需要被当事人自己接纳 。因为只有接纳了这些反应,才有机会面对与这些反应相关的悲伤和痛苦,才能最终从悲伤中获取力量,继续未来的生活 。例外:如果继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悲伤过度,准备自杀追随逝者,或者愤怒过度,不经调查就报复所谓的“凶手”),需要及时制止 。
常见问题1:当出现麻木或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反应时,常常被解读为被吓傻了?是个冷血无情的人?
自我调适:这是哀伤初期的正常反应,是人们隔离自己强烈悲痛情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并非吓傻了,更不能单凭表面现象就解读为对逝者冷血无情 。相反,与逝者感情越深厚,出现麻木震惊反应的概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 。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动情感隔离后,多数人大脑就能恢复自我调节,进行思考和行动 。
常见问题2:始终认为亲人去世跟自己有关,过度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 。
自我调适:亲人去世,怎么做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能过度强求自己;如果我们尽力了,相信逝者能感受到;如果我们没有尽力,可以在忌日与逝者表达道歉,并帮助逝者完成他们生前未了的心愿……
本次疫情下的丧亲者:不仅需承受丧亲的痛苦,还需要承担自己可能感染的焦虑,因此哀伤反应会更复杂 。比如,一位母亲去世的女士表示,“我当时怎么那么胆小,我没有早点送我妈妈看病,都是我的错……”因此,疫情下的丧亲者,有必要了解自身面临的多重压力,进而接纳无能为力,允许自己做不到,同时学习自我关爱和减压技巧(可见如下链接:心灵线上加油站合集|北大六院心理应急救援队致抗击肺炎疫情的人们) 。使用上述方法仍难以自我调节者,可求助专业人士 。

抚慰亲人离去之痛的四个锦囊 怎样安慰失去亲人的人


03 以新形式与逝者连接,
重构未来生活的意义 。
1997年,8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独生女患癌症去世,1年余后,丈夫钱钟书也离世了 。杨绛先生虽然经历晚年丧女和丧偶的双重痛苦,但她并未放弃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一直淡泊宁静的活到了105岁,2004年还撰写了《我们仨》,这本书不仅以追忆的形式与丈夫和爱女再次连接,而且帮到100余万名读者 。如何在未来生活以新的形式与逝者连接,如何活出未来生活的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
锦囊二 学习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反应 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尽管绝大多数哀伤反应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纳的,但如果哀伤反应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对生活的影响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士了 。本次疫情带来的丧亲常常是家庭聚集性、突发性的,对丧亲者的冲击性更大,是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危险因素,丧亲者有必要不定期自我评估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具体区分点包括:
1.持续时间 。多数哀伤反应在半年内自行消失,如果哀伤反应持续1年以上,需要找专业人士协助评估 。注意,持续一年以上指的是,哀伤反应在1年后还持续频繁地出现 。如果1年后哀伤反应明显缓解,只是到清明、忌日这样的特殊时间,初期的哀伤反应出现反弹,属于正常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