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东方日常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完了( 三 )


张大磊:小雷和父亲拍照片其实是和《八月》有关,《八月》的照片里父亲缺席,小雷和空气照了一张,那这里就是弥补孩子之前的遗憾 。我觉得那个年龄的孩子是轻易不表达感情,甚至是拒绝交流的,我当年就是这样,会逃避情感交流,但也会后知后觉,事后遗憾,甚至难过伤感 。小雷对姥爷也是这种态度,我理解最后他对姥爷露出的笑容,不单单是因为姥爷的努力让他感受到了亲情,而是那个下午的时间,最普通、最平常的时间,把他拽回自己已经逃离很久的一个状态 。
北青艺评:短片可以看作《八月》的延展,里面有很多前作中的人物,所以是不是最好先看《八月》再看这一部,会有更深的关联理解?
张大磊:我觉得倒不一定要按照顺序看 。生活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瞬间,你就感受似曾相识,感觉是有前因,但你不了解,那种感觉很有意思,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地说出来个因果关系,或者从头到尾地排列 。所以直接看《下午过去了一半》也可以,大家会感到与他们是熟识的 。如果再回头去看《八月》,那感觉就更奇妙 。《八月》算是我的一个创作方向,这个空间和这一群人,我一定会在接下来的电影里去不断表达 。
北青艺评:有将这个短片改成长片的计划吗?
张大磊:它本来就在我的长片创作计划里 。我现在担心的是,短片一出来,我已经看到了它的呈现 。那我的长片就需要有所调整,因为之前设计的长片计划只有时间和人物的设定,就是小雷上学了,有独立思考了,姥爷家里就只剩下老头儿一个人,家庭成员也不像过去那样总能聚到一起了 。孩子们长大了,属于老人的就是过去的生活,是停滞的,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生活?我只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接下去要完成长片,我需要再寻找更多新鲜的东西 。
北青艺评:在你的作品里有很多环境音,高低远近、层次丰富,营造出一种氛围,让生活一下子真实生动了起来 。影片中的声效是有格外的考虑吧?
张大磊:是的,因为我对声音非常敏感,在剧本里就会写到很多声音 。我的剧本大多数是描述空间和气息状态的,我会特别受声音的干扰,很多空间感的建立,或者记忆里的味觉,全都是声音留给我的印象 。我希望做的就是层层递减,可以不用语言表达的,用声音直接表达这场戏里的气氛,比如风扇声、冰箱声,包括离他们家不远的军营里战士们的训练声,都会把人带到情境当中去 。
北青艺评:短片和《八月》的风格其实很一致,都很生活流 。是否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受到哪位导演的影响?
张大磊:侯孝贤导演和小津导演是在我的创作中影响最大的 。我很喜欢他们的电影,但我做的其实不算一种致敬,也不是一种效仿,是因为对生活的体会很多时候都是相似的 。我记得看过侯导的一段访谈,他提到童年时的一段经历,就是在一个午后骑在高墙上去偷芒果吃,吃完了再去摘,吃着吃着就突然感觉时间慢下来了,听到远处学校或者哪里有歌声传来,清楚地判断某处有自行车声,意识到有人来了,就从墙上跳下去,然后等自行车走了,再爬到墙上……他的描述跟我小时候的感受一模一样 。
北青艺评:你谈到特别注重这部短片中的时间和空间感,除了声效,摄影应该也是重要元素,通过构图来展示空间,许多画面确实精致巧妙,你和摄影吕松野是怎样合作的?
张大磊:我们大学在一起六年,该聊的都聊过了,他的气质和我的气质都彼此了解,又一起拍过《八月》,所以都太清楚彼此要什么了 。我俩聊得更多的是剧本,松野是一个有导演思维的好摄影,他的创造是舍得把摄影功能最小化的那种摄影师,宁可让不了解的人认为摄影没有做什么,但是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摄影的作用太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