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AI算命”的“算钱”真面目


看清“AI算命”的“算钱”真面目



破除网络迷信 , 监管必须与时俱进 , 找准病灶、标本兼治
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 , 给出一些个人信息 , 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 , 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 , “AI算命”风靡网络 , 引发关注 。
置身于移动互联时代 , “算命”把戏正在不断变换形式 , 在网络空间潜滋暗长 。 现实中 , 在微博微信上随手一搜 , 就能找到诸如“AI相面”“人工智能看手相”等内容 。 从在线相面、算卦 , 到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 , 人们似乎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指尖 , 就能预判前程、掌握命运 。
与传统形式的迷信相比 , 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外衣的网络迷信 , 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 , 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 , 潜在危害不容小视 。 更有甚者 , 宣称网络算命、占卜等同于科学预测 , 将重拾封建糟粕的行为美化为弘扬传统文化 。 事实上 , 根据媒体报道 , “AI算命”披着算命的皮 , 实则是在“算钱” 。 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 , 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 , 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 , 或以“邀请好友”“看广告”等增加下载量或广告收益 。 此外 , 用户在算命时授权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及分享指定动作的视频 , 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
从表面上看 , 以“AI算命”为代表的网络迷信 ,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图像统计分析 , 并按照程序输出模板结论 。 但仔细推究 , 其内核依然是迷信 , 本质仍是依靠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让人信服 , 对应着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 正因此 , 对待不断改头换面的网络迷信 , 既应强化“硬”的一手 , 加强治理 , 坚决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 也应注重“软”的方面 , 加强引导 , 从根源上铲除封建迷信的土壤 。
破除网络迷信 , 监管必须与时俱进 , 做到“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前不久 , 安徽某地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系列网络迷信诈骗案 , 抓获涉案人员100名 , 涉案金额逾5000万元 。 这启示我们 , 无论迷信生成多少新变种 , 一旦滋生危害 , 相关监管措施都应及时跟进 , 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 。 与此同时 , 除了事后的惩处 , 也应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 , 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 , 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
破除网络迷信 , 防止“算命”这类迷信活动卷土重来 , 还得找准病灶、标本兼治 。 在严厉打击违规线上迷信活动的同时 , 我们还应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 大力倡导科学精神 , 让“算命”把戏无所遁形、没有市场 。 《荀子》有言:“相形不如论心 , 论心不如择术 。 ”相面、算命 , 改写不了命运 , 只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 , 用汗水去浇灌梦想 , 才能梦想成真 。 也应看到 , 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 。 调查显示 , 近年来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 , 但全民科普仍需久久为功 。
【看清“AI算命”的“算钱”真面目】破除网络迷信是一场持久战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 亿万人民的科学素质、文明素养必将持续提升 , 不断激发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正能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