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实挺让人心疼的!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实挺让人心疼的!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按照别人的想法去行动,从而丧失了自我 。 不懂的拒绝,一味的委曲求全,孩子这样的性格,罪魁祸首是父母 。
妈妈生气——孩子赶紧道歉: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妈妈很累——孩子立马给妈妈揉肩捶背:妈妈辛苦了;
妈妈沉默——孩子战战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动 。
你一定很惊讶,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你想要吗?
其实这种“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讨好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按别人的意愿行事,做别人期望做的事情 。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后会成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欢察言观色,不懂拒绝,总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里自行消化……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 ”
如白纸一般的孩子也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吗?答案为是的 。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导致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父母 。
1、小时候父母陪伴缺失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时期,如果这段时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后的安全感普遍会缺失 。
而6岁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观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那孩子的性格会内向、自卑、悲观 。

童年时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潜意识层面一定是受到伤害的,这种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满足物质需求就能解决的 。
还有那些寄人篱下的孩子,他们会有一种“我只有讨好他们才有饭吃”的潜意识,这种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让别人高兴,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观 。 长大后,这种孩子很容易因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
2、严格压抑的成长环境
父母要求严厉、从小处于高压生活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形成讨好型人格 。
这次考了100分——爸爸妈妈笑脸相迎;
这次考砸了——家庭气氛弥漫着火药味,各种质问、谴责劈头盖脸地袭来;
好好练琴——妈妈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一旦厌倦偷懒——各种牢骚抱怨诉苦洪水般袭来 。
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逐渐学会了妥协 。 高压教育下,你将会收获一个表面上“喜欢”学习,“热爱”练琴的孩子,甚至将来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也会“乖乖”听从父母的建议 。

3、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价值感很低,不自觉地就会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也会不自觉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 。
他们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
● “别上人家家玩,净给人添麻烦 。 ”
● “别那么不懂事,让叔叔阿姨看笑话!”
● “咱们家条件差,人家给的东西不能要,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 ”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
为了不让孩子陷入“讨好”模式,建议大家这样做:
首先,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足够多的安全感
我们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