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白塞病诊断标准

白塞病诊断标准(白塞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白塞病(BD)由土耳其医生Behet于1937年首次提出,主要见于丝绸之路地区,如中东、东亚和地中海地区国家,因此又称“丝绸之路病” 。

白塞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白塞病诊断标准


BD是一种以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多系统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典型三联征,即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及无菌性葡萄膜炎,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及神经等系统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实验室诊断标准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故较易被误诊 。本文将针对BD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现有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B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较多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1与BD的关系 。有学者研究发现,与HLA-B51/B5的非携带者相比,HLA-B51/B5携带者发展为BD的风险更高 。Mazzoccoli等研究发现,意大利HLA-B51携带者的BD发病率较高,德国、亚洲及以色列HLA-B52携带者的BD发病率较高,英国HLA-B57携带者的BD发病率较高 。Horie等发现在亚欧大陆东部和中部地区,HLA-B51与BD发病密切相关 。Ryu等的回顾性分析显示,B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4.29.3)岁,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生殖器溃疡(90.7% vs 75.0%,P<0.01)、周围性关节炎(67.4% vs 43.8%,P<0.01)和炎症性下腰痛(38.8% vs 23.4%,P<0.05),但男性比女性的皮肤受累更常见(90.6% vs 75.2%,P<0.05) 。Mizuki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3044例BD患者中,包括男性1334例(43.8%),女性1710例(56.2%),中位年龄38岁;HLA-B51阳性1334例(44.5%);伴口腔溃疡占98.5%,伴皮肤病占85.5%,伴眼部疾病占42.1%,伴生殖器溃疡占69.1%,伴胃肠道疾病占29.0% 。HLA-B51阳性患者有较高的眼部病变风险,较低的生殖器溃疡及胃肠道症状风险 。
白塞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白塞病诊断标准


其他器官受累、口腔溃疡、皮肤损伤、阳性病理检查及神经系统表现等均无显著差异 。亚组分析显示,HLA-B51与生殖器溃疡无关,且与男性相比,女性受HLA-B51影响,出现上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由此,该研究学者提出HLA-B51阳性是日本BD患者出现眼部病变、生殖道溃疡及胃肠道症状的危险因素 。
2. 免疫因素
有学者研究证实了微小RNA在调控T细胞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体内炎症条件下维持T细胞功能分化的稳定性在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 。此外,研究显示,Toll样受体(TLR)可通过激活调控某些特定的微小RNA,进而介导BD炎症反应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部分微小RNA在调控免疫应答及免疫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中一些特异性微小RNA均可参与BD免疫炎症反应,且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
白塞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白塞病诊断标准


2.1 微小RNA-155有学者发现,在合并活动性或非活动性葡萄膜炎的BD患者中,微小RNA-155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表明微小RNA-155可能通过靶向作用参与BD的发病机制 。Deng等研究发现在BD活动期间,患者CD4+T细胞中微小RNA-155和辅助性T细胞(Th)17的表达水平增加,应用微小RNA-155模拟物转染树突状细胞可显著抑制CD4+T细胞内Th17的表达 。
2.2 微小RNA-182Liu等为研究微小RNA-182、微小RNA-27a、FoxO1和IL2R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BD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B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微小RNA-182/rs76481776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微小RNA-182对BD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遗传易感性有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