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的含义与详解 十二地支是什么?

十二地支是什么?(“十二地支”的含义与详解)

“十二地支”的含义与详解 十二地支是什么?


“十二地支”的含义与详解
古岳丘壑
十二地支最早是和月份有关的,后来引申到年和时辰 。因为古人观测朔望月时,发现两个朔望月之间是大约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
古人还发现,月相对地球上的天气,江河湖海的潮汐以及生物,都会造成影响 。现代科学发现,月球不仅对天气和海洋以及生物,引发各种潮汐力,对地壳也会引发潮汐力 。并造成地球生物的各种节律 。
一般意义上的潮汐现象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落运动,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古人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
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这种力量其实可以使地球内部的熔岩,外部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分别产生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这都属于潮汐现象,引发这种现象的力量也被称为潮汐力 。
这种力量引发的地球岩石圈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又称固体潮或地潮 。引起地球大气层的起伏变化称为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气潮一般对天气和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最大时,引发台风海啸 。固体潮最大时,就往往容易发生火山喷发以及地震 。
朔月(农历初一)和望月(农历十五)时,太阳、地球与月球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 。太阳的引力和月球的潮汐力结合起来,产生了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这就是大潮 。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农历初七)和下弦月(农历二十二)时,太阳与月球之间形成直角 。太阳的引力部分地抵消了月球的潮汐力,导致了小潮 。大小潮加起来,形成了每月四个周期变化 。每个周期之间相隔七天,形成七日节律 。也就是一周七天的来历 。
因为人体液体占体重70%~90%左右,所以潮汐力引起的七日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很大 。包括其它动物 。
比如,受精的鸡蛋孵出小鸡是21天3个7天;猫是63天9个7天;兔子是28天4个7天;老虎是105天15个7天 。人类女子是280天40个7天 。而四个七日节律变化又组成了月节律 。
我国《黄帝内经》称妇女月经为月事,“三旬一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地论述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 。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经者,常候也 。”
现代医学也研究证明,正常的月经周期是二十八天左右 。这与月亮盈亏周期十分接近 。德国的妇科专家调查了上万名妇女的月经周期后发现,妇女在满月的夜晚月经来潮,出血量可能成倍增加,在月亏的情况下月经来潮,出血量就比较少 。
可见,月球的运动周期对地球上的天气,地壳,以及生物是影响很大的 。所以,十二地支也蕴含着天文节气和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往复循环全过程 。这十二个字的原本含义是:
子:是指阳气像婴儿一样,开始生发 。子月是十一月,冬至那天,是一年之中,黑天最长的日子,也是冷空气或阴气最鼎盛的日子 。物极必反,热空气或阳气开始萌动生发 。种子在土里受到阳气的滋养,隐藏 。冬眠的动物体内,阳气也开始生发 。
丑:农历十二月,指热空气或阳气逐步提升,万物萌动,用事 。象手之形 。亦举手时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