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定要当心猝死这颗“炸弹”


老人一定要当心猝死这颗“炸弹”



如果没有炸弹,当然安全;但在军火库,有很多炸弹,只要管理严格,却不会爆炸,也同样安全 。 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弹,但不小心着火,立即会引发爆炸 。
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猝死在讲台上;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籍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性心梗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年仅54岁;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60岁;国外一位着名政治家,在听取汇报时,因情绪激动,15分钟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几小时后去世 。
猝死犹如晴天霹雳
迄今为止,猝死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都有 。 着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国际统一则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3种,而不统称为猝死,以免标准混乱 。 由于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 。 这里主要谈谈由非外伤性、意外发生的心性死亡,重点为1小时和6小时内死亡的 。
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这是指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的自然凋亡 。 而中年得病,身心煎熬,人财两空的病理死亡常令人惋惜 。 如果是中年猝死,则犹如晴天霹雳,无论对亲人或对社会都是很大的打击 。 调查表明:在人生43种“生活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表示最严重),远远超过坐牢(63分);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再增加,真可谓肝肠寸断,确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猝死的研究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直至今天,仍是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 。 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 。 考古学发现,长沙马王堆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经解剖,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有95%狭窄,胃内有138颗半甜瓜子,据推断,可能是该贵妇人一次饱餐后发生心性猝死 。 而现代医学上,第一例有明确病历记载的尸体解剖的心性猝死是英国外科医生亨特,他性情暴躁,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中,因激烈争吵而当场倒地死亡 。
猝死有明确的“引爆”因素
【老人一定要当心猝死这颗“炸弹”】心性猝死虽然是飞来横祸,但却不是无缘无故;虽然是突然发生,但并不是无原因发生 。 心性猝死是在有一定内外病理因素上的“爆发”过程,因此它不发生在健康心脏上,不眷顾正常人 。 应当说,这是一个人人不同的极为复杂、极为精细的,有些迄今尚未清楚的过程 。 但形象地比喻,心性猝死可以理解为由“定时炸弹”(即基本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即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 。 两者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
“定时炸弹”是什么呢?它就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 。 由于斑块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数量不同,而最主要的是稳定性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 不稳定斑块表面包膜极薄,斑块内脂质又多,在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很容易破裂;有的斑块很厚,比较稳定,不易破裂 。 大斑块使血管狭窄超过70%以上就可引起心肌缺血,但这需要以数年或几十年计的缓慢过程;而再小的斑块一旦破裂,只要数分钟数小时,即可由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的或全部的堵塞,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 这可解释为什么有些几十年的老冠心病患者还健康生活,不发生急性心梗,而一些年轻病人反倒很快发生急性心梗或猝死,有的甚至生前毫无症状,而一旦发病,就是猝死 。 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常见的30秒内的瞬间立即死亡则是由于心电紊乱造成的心室纤颤(占90%)或心脏停搏(占10%)所导致,其原因是突然的精神、心理或体力运动负担过重造成心肌的严重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