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1、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1、七夕节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 , 名叫牛郎 。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 , 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 , 所以决定要帮他 。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 , 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 , 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 , 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 。听了老牛的话 , 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 , 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馐撬詈竽芰舾@傻奈ㄒ灰患?。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
2、七夕节习俗:节日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各地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
3、胶东地区: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 。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 , 地皇皇 ,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针 , 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
4、福建: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 。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 。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 。而五子的摆设 , 寓有求生育之意 。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 , 玩乞巧游戏 。
5、陕西: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

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2、七夕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由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
风俗: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
含义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 ,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
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3、七夕来历和风俗七夕节来源是中国古代的天象崇拜 , 人们通过星象观测给予织女星无限想象 。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诞辰 。人们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拜祭七姐,以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
七夕风俗: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 , 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 , 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 。
七夕节的别称: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 故称之 。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
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_上举行,故名“七夕” 。
拜七姐 , 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 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 , 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 , 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 , 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
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4、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简短)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天至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它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据传,古代的中国人特别迷信星象,相信在天宫里有两只鹊(鸳鸯),有一天,他们终于成功分开,只有每年的七夕才能会聚 。因此,中国人把这天定为“乞巧节”,并把鹊看作是感情的象征 。
七夕节有许多风俗:
(1)放风筝:把风筝放在空中,象征着男女交往无忧无虑;
(2)悬垂桃形:用粘土做成桃形雕塑 , 把它悬在门口,希望心中恋人能重新走到一起;
(3)装饰牛郎织女星:在家里装饰牛郎织女星,表达对牛郎织女的情意;
(4)献花和贴星:在七夕节,有些地方有献花和贴星的习俗 , 以表示牛郎织女相依相偎、恩爱依旧的意思;
(5)买情人结:手工制作的红丝结,佩戴在手上表示牛郎织女永恒的爱情;
(6)吃柳树果:习俗传说柳树可以拉近牛郎织女之间的距离 。
1、七夕节的由来 。
2、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
3、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
4、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 。
1.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认为七夕节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也由此诞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
2.数字崇拜:古代民间有“七重”的说法,其中就有七月七日 , 认为这一天是“天人相通”的日子 。
3.七姐诞:七夕是为了庆祝七姐,也就是织女星的诞辰 。
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5、七夕的由来与风俗介绍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的由来与风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一、七夕节的由来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 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 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 , 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说:“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 , 惟与蜘蛛乞巧丝 。”对于七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廊顺莆蚯墒?。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 , 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 , 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 , 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不难看出,“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
二、七夕节的风俗
千百年来,人们过“七夕节”流传下来许多民间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种风俗: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 ,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 , 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 , 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 , 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 , 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 , 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 , 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 , 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变 , 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 , 绣针投之则?。?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 , 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 , 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四)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 , 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 , 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 , 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 , 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
(五)种生求子
旧时民间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 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 , 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 , 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 , 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 , 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六)晒书晒衣
据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 , 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 , 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 , 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 , 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 , 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七)拜织女
【七夕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过“七夕节”的大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 , 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 , 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 ,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 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 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