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三 )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 。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 , 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 , 满腹实学 , 屡不中举 , 到了71岁 , 才考得了贡生 。 他牢骚满腹 , 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 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 , 揭露、嘲讽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 , 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 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 , 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 , 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 , 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 , 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 , 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 , 颇具浪漫情调 。 在这些故事里 , 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 , 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 , 具有教育意义 , 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 , 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 , 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 另外 , 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 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 , 冲破现实的束缚 , 表现自己的理想 , 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
蒲松龄 , 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 , 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 , 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 。 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 , 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 , 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 。 自此文名大振 , 而自视甚高 。 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 , 一直考到六十多岁 , 才接受老妻之劝 , 放弃了仕途幻想 。 又到七十一岁时 , 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 。 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 , 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 , 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 , 以为糊口 。 大致从中年开始 , 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 , 一直写到晚年 。 书未脱稿 , 便在朋辈中传阅 , 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 。 除《聊斋志异》外 , 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 , 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 , 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节 , 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另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 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 。 两类在篇数上约各其半 , 但也有些居于两者之间 。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材料来源 , 据作者于书前的《聊斋自志》中称 , 一是他“喜人谈鬼 , 闻则命笔” , 一是“四方同人 , 又以邮筒相寄” , 如此长久积累而成 。 另外 , 相传蒲松龄常在路边备烟茶供行人享用 , 趁机与之闲谈 , 搜罗记录异闻传说(见邹弢《三借庐笔谈》) , 这不太可信 , 但《聊斋志异》中内容 , 有许多来自民间传闻 , 则是无疑的 。
蒲松龄的思想感情是很混杂的 , 这也造成了《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不一 。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 , 他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 , 在科举中经历数十年的精神折磨 , 而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 , 这一切造成他心理上极大的压抑 。 这种压抑经常表现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抨击 , 但有时也表现为对某些野蛮、阴暗现象的兴趣(如《犬奸》就是显著的例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