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精神”,让中国矗立超算之巅


“银河精神”,让中国矗立超算之巅



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揉了揉眼睛,“天河二号”副主任设计师邓让钰用了好几分钟才从芯片设计的“狂想”中回过神来 。 邓让钰看起来不善交流,但聊起“天河”却滔滔不绝,眼睛放出光芒 。
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超级计算机“天河”就是由40年前的“银河”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 40年来从“银河”到“天河”,凝聚着国防科技大学一代代“银河人”的心血和智慧,见证着他们“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 。 在他们心中,这是他们坚守的精神高地,更是他们的“根”和“魂” 。
从“银河”到“天河”,再到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是一代代“银河人”追逐的梦想 。 近日,采访人员采访了“银河精神”的创造者们,听他们讲述“银河精神”的故事 。
“现代化不能乞求别人的恩赐”
“‘银河精神’形成于研制‘银河’亿次巨型机的过程中,但追根溯源,这种精神从我们开始建造高性能计算机之初就开始慢慢萌芽 。 ”曾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银河-Ⅲ”巨型机总指挥卢锡城告诉采访人员,“客观讲,计算机是朝阳产业,这是我们获得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 。 但及时抓住机遇,敢于为国分忧,勇于迎接挑战却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 ”
作为亲历者,卢锡城参与了从“银河-Ⅰ”巨型机开始的多次研制工作 。 他至今记得这么一件事:当年,我国花巨资从某国购进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对方提出苛刻条件,要给计算机建造一个“安全区”,中国人无权靠近这个用人民的血汗钱换来的设备 。
这件事使卢锡城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不光是我,所有人都咽不下这口气 。 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乞求别人的恩赐,必须丢掉幻想,自力更生!”
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著名计算机专家、计算机系首任主任慈云桂教授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豁出命也要把亿次机搞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如此悲壮——紧张的攻关途中,多位同志积劳成疾,倒在了岗位上……而亿次机“银河-Ⅰ”的成功,也使中国成为第3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银河精神”就是从这个悲壮的年代开始生根、萌芽、发展起来 。
科研攻关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1993年,“银河-Ⅲ”百亿次巨型机正式立项 。 卢锡城院士回忆道,“虽然沿着既往技术路线也能造出来,但却很难突破更高性能的技术 。 如果走国际公认的新一代巨型机的技术路线——大规模并行处理机,则难度高、风险大 。 ”
“科研攻关,如同打仗攻山头一样,必须杀出一条血路!”作为总指挥,他带领科研团队分析论证后,果断选择了新路线,决定以千亿次量级的关键技术,实现百亿次巨型机,确保巨型机全面领先 。 后来,这种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成为世界巨型机发展的主流方向 。
时光流转,“银河”变为了“天河”,“银河精神”也跟着时代在发展 。
“天河”超级计算机之所以拥有超强的运算性能,其奥秘就在于它独创的CPU+GPU异构体系结构 。 但当时国际上认为这项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突破的 。
“天河二号”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廖湘科院士说,“老一辈‘银河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必须将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