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节又称什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夏节又称什么

夏节又称什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桦树节 。是俄罗斯族民间节日,每年公历6月24日举行 。这天又是东正教的圣三主日(圣灵降临节) 。桦树节源自古代的夏至节 。此节日带有太阳崇拜的色彩 。在农村,此时夏季来临不久,农民辛劳一春,稍得清闲,因此要欢庆一番 。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一,端午名称趣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
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 。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 。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为了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节视为大节,常有赏赐 。杜甫《端午日赐衣》中就有“端午被恩荣”的诗句 。
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 。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 。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 。
民谣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 。”端午节这天,为“驱魔避邪”,民间有把艾叶、菖蒲悬于门上的习俗 。因此,“端午节”也称作“菖节”、“蒲节” 。农历五月也有叫做“菖月”或“蒲月”的 。
民间传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沉的 。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我国一些地方每年端午节要进行龙舟比赛 。龙舟竞渡往往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中午进行,叫着“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 。
端午节还叫“女儿节” 。清末江苏长洲彭蕴章在他的《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 。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 。谁采艾,装拏衣?女儿娇痴知不知 。”形象生动地叙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未婚女子结伴游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面 。在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么一个“解放日”是不容易的 。看来端午节叫做“女儿节”,不是沒有道理的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曾规定“阴历四月,藉使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从此,端午节又有“夏节”之称 。
因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 。
二,端午节溯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历来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其一,纪念名人说 。端午节名人说法,流传很广,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 。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伍员等 。
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 。据南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另一部著作《荆楚岁时记》中提到龙舟比赛的三种起因,其中之一是“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 。由此可见,端午节民间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彰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于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忧国忧民之情更笃,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政治主张,揭露当权者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洞庭湖东南的汨罗江,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设法搭救,众艀争相划入汨罗江中,以后便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 。又传说屈原遇难后,楚国百姓纷纷往江里扔筒粽,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 。从此也就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