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不是意识形态

电影、戏剧、音乐等艺术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 。但艺术的各种形态在近代的发展、普及,以及快的速度走向平民百姓,当这些艺术形式成为了群众的普遍需求之后,也就形成了产业基础 。一般而言,产业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技术准备等项,但这个观念在卖方市场适用,而在买方市场却不适用,因为产业的基础还需有个市场基础 。当艺术的市场(需求)基础形成之后,艺术这个行业就产业化了 。这里最明显的是电影,这个艺术已经相当商业化了,另一个音乐演唱,也相当商业化,其它如相声、小品,也在商业化的路上,传统戏剧稍差一些,也必然走市场化的道路 。没有群众喜欢,这个市场基础,艺术的产业化就失去了基础 。这个群众的喜欢,也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变化提高,这种提高也表现为艺术市场的扩展 。
叙述艺术的产业化,是说艺术已经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份,而同时艺术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份,我们已经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那么这个艺术决定艺术,艺术反作用于艺术,应该作如何的解释呢?
我们知道,一个哲学观点的逻辑是十分严密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基础是经济领域的概念,上层建筑是政治意识领域里的概念,当艺术既具有经济概念,又具有政治意识概念的双重概念之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就面临考验,这种考验现在己经到了这个理论还有没有说服力的生死存亡边缘 。要么将艺术剔除出上层建筑的范畴,将其归入经济基础的范畴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呢?第一,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产生之时,现代艺术尚未产业化,还处于艺术的萌芽状态 。第二,十九世纪中期,当时工农产业与之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的矛盾集中于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相对低下的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低下所形成的不对称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的不相协调的矛盾,当确立了生产力这个社会的经济动力之后,与这个经济动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也可以确立,当生方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生产方式,以此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的经济领域时,那么怎样去认识和解释社会除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领域的形态,以及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此时才产生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其概述了整个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状态 。
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电视产生于二十世纪中期,网络兴盛始于二十世纪未期,近代艺术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社会的其它产业,比如金融、地产、旅游、信息、传媒、广告等等的产业同时兴起,使第三产业的GDP占到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个数据的过半超越,直接宣告了生产力时代的结束,也说明了生产力作为社会经济动力的结束,生产力作为社会经济动动力功能的失去,也宣告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改变,也就是说,以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解释社会的经济形态了 。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去说明艺术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是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不能清楚的解释社会经济形态时,我们怎样去说明和解释社会经济概况 。在前一次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评论中,其中涉及了六个经济动力,分别为一、决策能力,分为国家宏观决策能力和企业微现决策能力 。二管理能力,分为国家宏观管理能力和企业微观管理能力 。三、科技能力 。四、创新能力 。五、营销能力 。六、以营销能力为市场基础的生产能力 。这六种能力构成了买方市场经济的动力系统,这六种经济动力也构成了六种经济关系,分别为决策关系、管理关系、科技关系、创新关系、营销关系以及相关的生产关系,最后这个生产关系,是买方市场的生产关系,与卖方市场的生产关系是有依存关系但又有些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市场的区别,一个无限止的生产,另一个是有市场限止的生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