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抗生素,猪仔改食疗了


告别抗生素,猪仔改食疗了



当下感冒频发 , 人生病了可以吃药输液 , 猪生病了怎么办?一旦服用兽用抗菌药、抗生素 , 摆上餐桌后的猪肉对人造成的“二次污染”又如何破解?
近日 , 在四川绵阳的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生产车间里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看到 , 多种以精准营养供给、“遥控”猪仔免疫力为核心的新型抗病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正批量生产 , 未来这些新饲料、添加剂将通过“食疗”的方式提升猪仔抗病能力 。 “十多年来 , 我们已生产抗病饲料100多万吨 , 养殖出栏生猪近300万头 , 减少抗生素使用50吨 , 减少猪死亡30多万头 。 ”该集团养猪事业部技术总监何健说 。
目前 , 猪抗病营养技术已支持生产抗病饲料2931万吨 , 养殖出栏生猪1854万头 , 减少抗生素使用6000吨 , 减少猪死亡200万头 。 采访人员从该项技术的牵头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了解到 , 该技术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 , 将作为2020年以后我国养殖端减少抗生素、限制抗生素的主推技术广泛推广 。
“猪饲料+抗生素”形成养殖恶性循环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 , 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 。 但过去养殖业环境日益恶化、猪的疫病频发、抗生素等用量增高 , 让猪肉产品一直存在着安全隐患 。 ”该技术团队研发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代文说 , 传统养殖模式中“猪饲料+抗生素”构成的“保健品” , 让猪免疫机能的“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 , “简单来说 , 就是猪对药物形成依赖 。 一旦猪生病 , 对药物敏感性和治疗效果就要下降 , 会造成疾病频发、死亡率高 ,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
而由此带来的生猪养殖业低效、高成本产业难题则更为残酷 。 “我国生产1公斤猪肉的直接成本 , 约是美国的两倍 。 ”陈代文说 , 因为优良猪品种、大豆和玉米等饲养原料大部分从国外进口 , 加上养殖过程中死亡率高、饲料转化效率低、生长周期长 , 直接造成生产低效 。
“去国外高价引进的优良猪品种 , 由于管理水平、养殖环境、配套设施等限制 , 不能达到国外的‘富养’条件 , 猪的优良品质和遗传基础很快退化 , 反复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也就见怪不怪 。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克英算了一笔账 , 按全国一年7亿头猪出栏量计算 , 对比美国生产水平 , 我国一年要多养1千多万头母猪 , “核心问题就是猪的健康问题:因为不健康 , 导致猪生病、生长慢、死亡率高 。 ”
陈代文组织的“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创新团队 , 曾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通过营养精准供给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 。 “研究一开始 , 就饱受同行们的质疑 。 有人说 , 难道你们想把兽医的事情都干了?”陈代文说 , 传统观点认为动物生病就需要药物介入 , 营养不能抗病 。
“大家认为只有兽医学才能解决疾病问题 , 营养供给只能解决动物生长速度及生长效率问题 。 ”陈代文表示 , 由于抗病营养理论及技术的观念很新 , 早期认为“营养不能抗病”的观点 , 是因为抗病营养理论并无相应基础研究 , 如构建疾病动物模型、营养与致病因子互作规律等在国际上几乎无前人开展 。 同时 , 该项研究需要营养学、免疫学、兽医学、微生态学、生物学进行学科交叉 , 过去相关研究也无迹可循 。
用营养“唤醒”猪的免疫系统
为实现突破 , 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 以及河南普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优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50余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 , 从建立动物模型起步 , 围绕营养与肠道健康、病原性和饲料源性致病因子互作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 , 在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方面探明了营养的抗病功效及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