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创孤雄小鼠震惊世界:难道生育将从此告别两性?


中国科学家首创孤雄小鼠震惊世界:难道生育将从此告别两性?


就在前不久 , 两只刚出生的小鼠突然成名网络——不是因为它们太可爱了 , 而是因为它们是世界上首例由两只雄性产生的哺乳动物幼崽 。
不了解的人大概会问:这有啥稀奇的?同性繁殖在动物界不也很常见嘛!小强(蟑螂)不是没有雄性也能繁殖?一些两栖动物和鱼类还能自由切换爹妈角色呢……
确实 , 很多动物都有同性繁殖的现象 , 但对于哺乳动物而言 , 这还真不是个简单事儿——迄今为止 , 没有任何哺乳动物能在自然情况下实现同性间繁殖后代 。
而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就有科学家偏偏不信这个邪 , 他们一定要看看把两个哺乳动物精子或两个卵子合在一起会发生点啥——结果这些同性胚胎头几天好像还在正常发育 , 但是发育到一定程度 , 就会出现一道迷之结界 , 使它们纷纷“胎死腹中” 。
这样的现象让科学家们大为不解 , 也深感兴奋!为啥哺乳动物就这么特殊?嗯 ,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印记基因:阻止同性生育的分子壁障
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科学家达沃尔·索特(Davor Solter) , 在1988年首次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 也因此荣获了今年的盖尔德纳国际奖 。 他发现 , 是一种叫做“印记基因”的存在 , 为哺乳动物同性生育架设了高高的壁垒 。
那么 , 哺乳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壁垒”呢?还不是因为娃难带嘛……
其他动物生了娃(蛋)大多不是拍拍屁股走了就是雌雄一起抚养孩子 , 但哺乳动物的幼崽就麻烦多了——胚胎时期怀在肚子里要吸收营养 , 出生了还要继续靠吃奶来吸收营养 , 关键是 , 这些营养全部由雌性一方承包 , 雄性在这个过程中却大多仅需要贡献一点精子 。 这种巨大的育儿投入上的差异促使哺乳动物的两性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繁殖策略 。
对于雌性来说 , 生养大胖小子无疑会大量损耗自身精力 , 所以它们采取了“留得青山在 , 不怕生二胎”的策略——对卵子当中的基因动一系列的手脚 , 增强那些能够阻滞胚胎发育的基因 , 同时抑制那些能够促进胚胎发育的基因 , 尽力让孩子发育得相对瘦弱一些 。
然而对于雄性来说 , 孩子长得壮壮的以后才能挨得起饿扛得了揍 , 对于是否好生养似乎不是特别关心 。 所以雄性也会对精子当中的基因做一系列相反的手脚 , 拼命去促进胚胎发育 。
于是 , 一边是雌性希望幼崽变弱变小变萌 , 另一边是雄性希望幼崽变大变壮变强……经过一亿多年这样的两性斗争 , 哺乳动物卵子和精子中的基因都被矫枉过正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 , 这反而让精子和卵子的两套染色体谁也离不开谁了——因为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 , 无论偏向雌雄哪方都会导致胚胎发育严重失调 , 这就是那道同性发育结界的本质(诚可谓是相爱相杀) 。
这些在哺乳动物雌雄双方博弈中被动过手脚的基因 , 就像是双方分别在自己配子基因组中打上的“性别印记” , 因此被称为“印记基因”[1] 。
孤雌生殖:逆天改命辉夜姬
不过 , 索特老爷子仅仅是发现了“印记基因” , 并没有彻底弄清楚这些“印记”是怎么打上去的 , 也不知道如何能解开哺乳动物同性繁殖的“封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