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探海归来(5月27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旭东 摄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已完成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上的海山科考任务 , 正在返航途中 。 本航次 , 科考队员对海山进行了19次精细调查 , 采集到了250多种深海生物样品 , 几乎是过去“科学”号两个海山航次才能采集到的物种总数 。
罕见深海海兔
一个海绵犹如贵妇的帽子 , 镶着金色“丝边” , 一只俏皮的红虾在其顶上舞动婀娜的身姿;一只深褐色的鱼 , 颜值严重“不在线” , 嘴犹如被缝过一般 , 像恐怖的海盗;粉色的海葵触须在海流作用下似“迎风招展” , 像一位窈窕淑女……
跟随“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的镜头探索未知海山 , 就像搭乘一辆海底观光车 。 每天的下潜 , 都让科学家充满了期待 。
“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海山拍摄到的海兔(5月27日摄) 。 新华社发
突然 , 两只头部粉红色、身体发白的蜗牛状软体动物出现在“发现”号实时传回的高清视频中 。 随船科学家非常兴奋 , 判断这是非常少见的海蛞蝓(俗称“海兔”) , 特别是在深海更为罕见 。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 , 俗称海兔的海蛞蝓并不是兔 , 是螺类的一种 , 因其头上有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 , 因而俗称海兔 。 海蛞蝓并非是单一物种的称谓 , 而是一大类形态特化的软体动物统称 。 就像蜗牛一样 , 它们的祖先身上也背着一个大壳 , 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脱掉了壳 。
目前 , 全球共发现了3000多种海蛞蝓 , 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海 。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 , 东北太平洋深水(水深大于200米)共发现了8种海蛞蝓 , 而西太平洋深水在此之前还未查到有记载 。
除了海兔 , 本航次“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共下潜了19次 , 初步统计科考队员获得了250多种生物样品 , 这是过去几乎两个航次才能获得的样品 , 包括未知的马蹄螺、身体半透明的深海扇贝、身体透明的海鞘、披着“金甲”的多毛类等罕见深海生物 。
热带“海底花园”
“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海山拍摄到的“海底花园”(5月28日摄) 。 新华社发
色彩斑斓的深海珊瑚林多分布在南北纬30度至两极 , 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园”则非常罕见 。 本航次 , 科考队员跟随“发现”号在近千米深度的热带西太平洋发现了多处“海底花园” , 非常壮观 。
采访人员在“发现”号拍摄的海底视频中看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海底花园” , 有金柳珊瑚、丑柳珊瑚、黑珊瑚、柱星螅和海绵等 , 还有海蛇尾、铠甲虾等在珊瑚林间生长 , 其中一块石头上附着了50多个生物 。 虽然这些珊瑚林的面积都不大 , 但与海山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生物相比 , 显得蔚为壮观 。
徐奎栋说 , 珊瑚林在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非常罕见 , 这是因为热带西太平洋远离大陆 , 没有陆源营养盐的补充 , 同时水体常年上热下冷 , 上下水体基本不交换 , 导致底层丰富的营养盐上不来 , 是典型的寡营养海域 。
这里的“海底花园”是何种成因?专家认为 , 一方面 , 发现“海底花园”的区域基本都在海山迎流面 , 洋流复杂 , 且流速大 , 底层洋流将富含有机物的“海洋雪”带到这里 , 为滤食性生物珊瑚等带来丰富食物;另一方面 , “海底花园”所在区域底质环境稳定 , 有利于珊瑚、海绵等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长期汇聚 。
推荐阅读
- mx350和mx250 mx350和mx250区别
- 250ml等于多少g 250ml等于多少g呢
- 港科大发现7000多种新海洋微生物 有助研发新型抗生素
- hc是什么意思 hc指的什么
- “雪龙2”号在南极“捕获”一批珍贵鱼类样品
- 携带多种致命病毒,蝙蝠为何能活的很好?
- 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致多种癌症风险升高
- 我的老师初一作文250字
- 油的沸点 油沸点是多少
- 我学者对多种毒性有机污染物实现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