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网报道,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于3月5日结束在西南印度洋的第二航段作业, 4500米级无人无缆自主潜水器“潜龙二号”在本航段5次下潜, 水下作业时间共计141小时, 使命总航程325公里, 获取到大量近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区域水体异常及近底地磁等分布特征数据 。 那么, 如此高性能的“潜龙二号”到底长什么样?它与其他水下机器人相比, 又有什么特点?
“黄胖鱼”小档案(蔡华伟/《人民日报》)
“潜龙二号”有一个很萌的名字——“黄胖鱼”, 说起名字的由来, 还要从它的“长相”说起, 《科技日报》介绍, “潜龙二号”长3.5米, 通体鲜黄色, 头尾各有两个红色“鱼鳍”型推进器, “潜龙二号”看上去就像一条黄胖鱼 。
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有各自的特点, 据《光明日报》报道,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下简称为“蛟龙”)、“潜龙”系列无人无缆潜水器(以下简称为“潜龙”)和“海龙”系列无人有缆潜水器(以下简称为“海龙”)组成的“三龙”潜水器系列, 是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深海勘察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深海运载器 。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 “与‘蛟龙’及‘海龙’相比, ‘潜龙’系列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导航、自主作业以及自我保护, 体积小也更灵活, 工作范围更大 。 ”此外, “潜龙”系列共有一号和二号两台潜水器 。
“潜龙二号”与“潜龙一号”相比, 其性能又有何不同?据《人民日报》报道, 相比“潜龙一号”, “潜龙二号”更像一辆越野车, 能更好地在复杂地形中作业:除了探测多金属硫化物, 它还能探测多金属结壳资源, 获得同时间、同位置的声学微地貌、温盐深、浊度、甲烷、氧化还原电位、磁力等多种数据, 进而圈定矿化区 。 “黄胖鱼”的先进不仅体现在精良的构造, 更在于它高“智商”, 自动性好 。 比如, 当它发现自己“身体”出现故障, 如果不影响作业, 它就会坚持到底;如果感到“大事不妙”, 不能再在水下了, 它就会自动结束作业上浮回来 。 (李蒙蒙)
【勇闯深海无所畏惧 看萌萌的“黄胖鱼”都有啥特点】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罗会仟进行科学性把关, 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电子、电磁、半导体、自动化、中子散射等 。
推荐阅读
- “深海勇士”探南海获科考新发现
- “探索二号”抵达三亚 深海产业再添利器
- 中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 “深海勇士”:高度国产化的大国重器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深海垃圾堆触目惊心
- 国产商用深海超高清网络摄像机问世
- “深海勇士”新发现:海底峡谷中存在半远洋沉积
- “深海勇士”号发现海底“珊瑚坟场”
- “深海勇士”引领科学家秘境潜行
- 并不是“色盲” 深海鱼类 也有彩色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