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云覆雨不是梦 人工影响天气走过六十个春秋


翻云覆雨不是梦 人工影响天气走过六十个春秋



俗话说:“天要下雨 , 娘要嫁人 。 ”这都是人力无法改变或阻挡的事情 。 而在气象人眼中 , 这似乎并不成立 , 尤其是有了人工影响天气之后 , “翻云覆雨”不再是梦 。
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郭虎介绍 ,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 ,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 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研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 , 实现增雨雪、防雹等目的的活动 。
1958年8月8日 , 我国在吉林省首次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 开启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新纪元 。
如今 , 经过一甲子的发展 , 人工影响天气的装备由土炮变为飞机、火箭、高炮;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 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人工影响天气也由增雨演变为防雹、消雨雾、放霜冻等 。
“这背后的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巨大支撑 。 ”9月12日 ,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研究员李集明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人工影响天气是如何实现的
并非所有的云 , 都可以化成雨水 。 李集明介绍 , 要想实现增雨 , 首先得有一团合适的云体 。 一般来说 , 当云的厚度超过2000米 , 缺乏冰晶却拥有丰富的水汽 , 且云体外面仍然有充足的水汽通过辐合抬升源源不断补给 , 就认定具备增雨潜力 。
“云有冷暖之分 。 暖云里充满小水珠 , 温度在0℃以上 , 上升气流的托举使它们漂浮在空中掉不下来;冷云的温度在0℃以下 , 云里有许多闪亮的冰晶和冷却水珠 , 但由于它们又小又轻 , 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 , 也不会掉下来 。 这时候 , 就需要人工来帮忙了 。 ”李集明说 , 天高云远 , 肉眼无法辨别云里的情况 , 这就要通过现代化探测设备 , 如天气雷达、探空仪、地球静止卫星、极轨卫星、探测作业飞机等组成的综合监测系统具体执行 , 它们最终会锁定合适的可以作业的目标云 。
李集明解释 , 冷云和暖云的降水机制不同 , 需要的催化剂种类也有所不同 。 目前常用的催化剂有制冷剂(如干冰等)、结晶剂(如碘化银等)、吸湿剂(食盐、尿素等)等 。 致冷剂和结晶剂主要用于冷云 。 暖云则靠吸湿剂 。
如果是层状的可降水云系 , 工作人员会派出“新舟60”高性能作业飞机、“空中国王”飞机等执行任务 , 它们飞到云中 , 像播撒种子那样 , 把催化剂播撒在云中 。
有时候 , 碰到强对流云 , 工作人员就在作业点用火箭发射架向空中发射含有催化剂的火箭弹 。 当火箭弹抵达预定的目标云位置 , 催化剂自动点燃 , 随着火箭弹沿途燃烧 , “线源播撒”催化剂 。 一般情况下 , 当催化剂成功送达15至20分钟后 , 降雨的效果便很显而易见了 。
人影作业战功赫赫
60年来 , 人影作业可谓功勋卓著 。 其中 , 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 8月8日晚上 , 精美绝伦的焰火在鸟巢上空绽放 。 当天 , 20轮116点次的人工消雨作业 , 两度成功化解开幕式期间的雨情 , 填补了奥运会历史上人影作业的空白 。
“当时 , 看有云在房山方向往城区上空飘 , 为实施拦截 , 打了1000多发的火箭弹 , 结果雨下到丰台、五棵松 , 鸟巢滴雨未下 。 ”回想当年 , 郭虎仍难掩激动 ,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地成功组织实施人影作业 , 也为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奠定了基础 。
今年6月 ,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火灾 , 气象部门迅速调配两架增雨飞机紧急驰援 ,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 增雨量达5000万至7500万立方米 , “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相当于发挥了几千人的扑火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