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机升级 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新疆农机升级 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进入四月 , 新疆天山北麓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 , 山野里还是一片萧瑟 。 但在乐土驿镇的一片棉田里 , 却是一派热闹场面 。
只见拖拉机牵引着一台联合作业机正在作业 。 机器开过 , 棉田里一行行秸秆被拦腰截断 。 同时 , 地里残留的一块块白色的农膜不见了踪影——原来残膜已经一条条地挂在了联合作业机的脱膜板上 。
“这个机子 , 搂膜是它的专长 , 一小时可以搂15亩呢 。 ”从驾驶室出来的科神公司技术人员王师傅说 。
为什么在场的农户和专家对机器的性能啧啧称赞?面对地里积攒已久、与泥土杂质混杂、被一层层累积压实的农膜 , 这台“其貌不扬”的机器真能用机械化的手段 , 快速高效地破解农田里“白色污染”这个难题吗?
1.废旧农膜的收集处理已成当务之急
“残留农膜的污染 , 已经到了非治不可、不治不行的地步 。 ”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赵图强说 , “根据我们去年在八师石河子的调查 , 全师平均每亩地农田残膜有27.1公斤 , 多的地方有40多公斤 。 我们每年铺膜也就3公斤 , 那20多公斤残膜对土壤的污染 , 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 ”
“农膜”是农用塑料薄膜的简称 。 农膜不仅能缩短作物的生长时间 , 改变作物的生长季节 , 而且为畜牧饲料和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储藏或流通方法 。 其使用曾被称为农业技术的一次“白色革命” 。 随着农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 其使用范围已从最初的早稻、蔬菜、花生和棉花的播种育苗 , 发展到多个领域 。 据悉 , 2015年 , 我国农膜使用总量已达260多万吨 , 其中地膜用量为145万吨 , 覆盖面积和用量均居世界首位 。 在新疆这样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 , 农膜主要用于防止干旱和增加地温 。
但“白色革命”随之也带来了白色污染 。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 , 全国农膜回收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二 。 农膜使用完后未能及时清理 , 残留在田里的废旧农膜不溶解、不腐烂 , 需要200年到400年才能分解 。 多年的残膜没有回收 , 与土壤混杂在一起 , 在耕地表层30厘米土壤中形成不透气、不返墒的板结层 , 破坏土壤结构 , 阻碍水分、养分的输送和植物根系的生长 , 不利于农作物的出苗 。 一些产粮地区的试验统计表明 , 连续使用农膜2年以上的麦田 , 每公顷会残留农膜碎片103.5千克 , 小麦减产约9%;连续使用5年的小麦田 , 每公顷残留农膜碎片可达375千克 , 小麦减产26% 。 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的调研报告显示 , 种子播在残膜上导致的烂芽率达到5.17% , 覆膜平均使棉花增产16% , 而覆膜20年的棉田残膜可使棉花减产12% , 增产部分几乎被残膜危害和地膜成本相抵消 。 不仅如此 , 残膜弃于田间地头 , 也会影响村容村貌 , 带来视觉污染等 。
“现在有可以降解的农膜 , 但成本比较高 , 而且降解也需要一定时间 , 所以不能解决对当年庄稼根系的影响问题 。 ”科神公司的工作人员向采访人员透露 。 那如果采用焚烧、填埋的方法呢?有研究指出 , 焚烧虽然是处理废旧农膜的最简便方法 , 但塑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氯化氢、二噁英等有毒物质 , 会造成二次污染 , 且高温易使焚烧炉损坏 , 维修费用高;如果采用掩埋法处理 , 需占用大量土地 。 所以 , 对废旧农膜进行收集和处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