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假字,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1、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亦为“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字称为“本字” 。
2、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
3、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4、由于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相当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再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 。即背诵者口诵,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故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为什么会有“通假字”?引言《愚公移山》中有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 。其中的“惠”字如果按照本义“仁爱”来理解,此话是不通的 。这里“惠”的本字应该是“彗”,“惠”只是通假字 。古书解释便有“惠通彗”之说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愚公太不聪明了 。
什么是通假字呢?为什么有本字不用,偏偏用通假字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还是先说说什么是“通假字”吧 。
汉字的历史悠久长远,且变化复杂 。在古代,同音、音近或者形近的字,有些会通用,这种现象就是“通假”,顾名思义,“通”就是通用,“假”不是假的,而是借的意思 。这种通假借用只是临时的,而且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
强调一下,“通假”是古人的专利,如果现代人再按照音同、音近原则造通假字,那就是别字,错字 。
古人为什么写“通假字”呢?古人放着正确的字不写,为什么去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必想得太复杂 。通假的产生就是古人忘了本字或者是为了省事 。
说白了,古人也有提笔忘字的时候,忘了怎么办?就写个同音或者音近的,现在说就是写了“别字;”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本来会写,写得着急,笔画太多的不想写,索性找一个笔画少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来代替 。就是现在我们碰到难写的汉字也是想着简写,可惜很多时候都简写错了,比如“餐厅”写为“歺厅”,这就大错特错了,是无法得到公众认可的 。
因此,“通假字”放到现在说就是“别字” 。古人这样写了,后来很多人崇古,也开始效仿,久了就约定俗成了,这个别字就通用了 。
注意区分“通假”和造字的“假借”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第一,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是一种借代关系,本有其字而不用,无异于今天的“别字” 。但是,通假字和本字一定古音相同或者相近 。“六书”的假借则不同,虽说也是借用,但是属于词与字之间的关系,是“本无其字”的“托事” 。以“惠”代“彗”是通假,而用本指称小麦的“来”记录“来去”的“来”就属于假借造字了 。
第二,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是松散的,二者没有意义上的关系,“惠”和“彗”意义无关,只是音同 。通假的依声借形,二者意义都不会因此发生本质的变化 。但是,“六书”中的假借造字则不同,因为是“本无其字”,因此在长期的借用过程中,借字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来”被借走以后,不但不还而且意义也固定了下来,用于表示“来去”之“来”,另造了“麦”字来表示了“来”的本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