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是白菜?寻根中国白菜史


怎么又是白菜?寻根中国白菜史



在菜市场叫不出来蔬菜名字 , 或者叫出来的名字摊主听不懂的痛苦 , 年轻人大都体验过 。 最后只好使出绝招——“我要一点 , 嗯 , 额 , 唔 , 这个!”
这种痛苦很大一部分源自面对芸薹(tái)属 。
它是当之无愧的菜市场霸主 , 一个菜摊上能有一小半的绿叶蔬菜都来自这个属 。 但你走遍全国菜市场 , 并不能找到一种叫做芸薹的蔬菜 。
寻根白菜家族史
起源于青藏高原的野生芸薹来到中原后[1] , 被一代代勤劳的中国人培育成枝繁叶茂的大家族 , 而白菜型作为芸薹属中最重要的流一脉大致可分为“结球”和“不结球”两大流派[2] 。 可以说 , 白菜家族的发展壮大几乎代表了我国蔬菜选育的历史变迁[5] 。
从中科院的植物图像库中检索“白菜” , 热力图分布能大致展示出中国白菜的主产区[4] 。
*图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iPlant.cn 植物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图中呈红黄色的华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 也是中国大白菜物种大量演化的主要地区 。
从营养成分来看 , 白菜口感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可溶性糖、粗蛋白和粗纤维 。 前两种成分越多 , 白菜口感就越鲜甜脆嫩;后一种成分太多 , 尝到的就是咬不动的白菜筋了[5] 。
而与芸薹属诸位亲戚相比 , 大白菜既没有芥菜的辛辣味 , 也没有甘蓝的刺激味 , 除了淡淡的甜 , 似乎再无其他味道 。 但“无味” , 也许正是大白菜最大的特点——如果一种食材本身没有特殊味道 , 它就能包容一切口味 。
于是 , 大白菜恰好成了道家“无为”、“中庸”思想在滋味上的诠释 。
寻根白菜史——东
“山东的白菜一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 山东胶州大白菜 , 因鲁迅的一篇《藤野先生》 , 让每个中国孩子都有了记忆 。
发好的渤海海米用鸡汤煮好 , 勾好欠 , 浇在用鸡汤汆熟的胶州大白菜上——山东孔府宴的传统名菜“海米白菜” , 因其简单易做 , 早飞入寻常百姓家 。
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 , 则是芸薹属重要的驯化中心 。
这片温柔的山水 , 首先将原本清苦的芸薹孕育成了没有苦味的菘[sōng]菜 。 早期的菘菜 , 叶柄依然保留野生芸薹的青绿色 , 因此被称为青叶柄、即俗称的青菜 。
青叶柄中有一种更耐寒的品种 , 叶子塌在地上 , 叶片泛出墨绿色光泽 , 被称为“乌塌菜” 。
太湖流域湿冷的独特气候 , 还促进原始开散的青叶柄类发育出叶片直立的白叶柄类;餐桌上常见的“上海青”就属于这一支 。
寻根白菜史——西
和“川菜=麻辣”的刻板印象不同 , 川菜的特点其实是“清鲜见长 , 麻辣见称”——清鲜的地位更在麻辣之上 。 而“清鲜菜”中声名最盛的 , 则是一道“开水白菜” 。
用老母鸡、老母鸭、火腿、棒子骨和排骨熬制数小时;用猪瘦肉茸、鸡肉茸吸附去杂质 , 最后得到的“清汤” , 浇在嫩白菜心上 。
极繁化作极简 , 川菜大师对鲜美的极致追求 , 最后以“无味”的大白菜呈现 。
寻根白菜史—南
太湖地区培育出的白菜新品种里 , 到了明清时期 , 有一脉发展成油蔬兼用作物[1]、[3] 。
有的地方以油用为主 , 就是春天黄花开满天的“油菜”;两广地区则不采籽来榨油 , 而专以花茎入蔬[3] 。
这便是如今华南地区主要栽培的绿叶蔬菜之一 , 也是粤菜里经典的 “白灼菜心” 。
寻根白菜史—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