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如何赏读苏轼怀念欧阳修,表达人生如梦感慨的《西江月》?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西江月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西江月》词牌:
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
西江月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解读
这是一首怀念恩师欧阳修的词 。对苏轼来说,欧阳修不仅是他受业的恩师,也是一路提拔他的文坛领袖,更是让他一生都仰慕、崇敬的道德伟人 。可以说,苏轼崇高的人格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欧阳修的影响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赞美、怀念恩师的文章,从初闻欧阳修之名一直写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
他怀念欧阳修的词作也有很多,但大概要数这首《西江月》最有风致、最有感情 。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体会词中包含的深沉意蕴 。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结束了漫长的黄州贬谪生活,“量移汝州” 。在黄州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过着几乎是软禁的生活,也从未离开过这个穷乡僻壤 。这次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过扬州拜访了平山堂,凭吊恩师 。此时离上一次苏轼拜访平山堂(在熙宁七年(1074),即第二次过平山堂)已经整整十年,离最后一次见到欧阳修(在熙宁四年,即第一次过平山堂)已十三年 。
西江月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此时欧阳修逝世已经十二年,词中所谓“十年不见老仙翁”,如果按照数字来看,应是指离上一次过平山堂吊唁已十年 。但文人写词可以只举其成数,十二年、十三年未必不可以称“十年”,所以这里所说的“十年”可以有多种理解 。此时,岁月的无情流逝,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让苏轼感慨万千 。
词的开篇三句,有一连串数字:“三过”“半生”“十年” 。这三个数字写尽了这些年苏轼的经历和心情 。苏轼平生三过平山堂(已见上文),当他第三次登上平山堂时,前两次的景象一一浮现,给他造成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 。十几年的、或者半辈子的时光,在记忆中如梦一般短暂迷离 。
西江月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弹指”一词本是佛教用语,见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把“半生“说成一“弹指” 。一长一短形成对比,这也是用了佛家的观念 。
经过黄州贬谪之后,苏轼对佛家的理论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词中随手用来,自然圆融 。“壁上”句写欧阳修留下的墨迹,增添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龙蛇飞动”既是形容其字的俊逸潇洒,也与“老仙翁”的身姿呼应,暗示他的道德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