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指什么,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
无意翻到此帖,挖个坟 。
老规矩,先讲结论:
其实从现代角度来讲,七情六欲只是一个成语,里面的七与六已经成为虚词,基本深究不了 。泛指人类的正常情感与心理活动 。(可以理解为,情:情感,欲:欲望)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的话,继续往下翻 。因为很多引文,所以有点长 。。。
【七情六欲指什么,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而从出处上来说,七情跟六欲是分开来的,而且在不同的出处中解释不一,可见第一次被当作成语使用的时候,作者并不想去深究到底是七情七欲还是八情九欲 。
第一次被当作成语使用,应该是这里: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

分开来说的话,一般认为,七情的出处有3个:
1、《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 。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但其实礼记这一段是在讲人情人义,情的划分里本来就包含了“欲” 。很显然,跟“七情六欲”里面的情并不是同一回事 。
2、佛教说法:喜、怒、忧、惧、爱、憎、欲
这个我也不知道具体出自哪本经书,只不过学佛之人好像都这么讲 。好在能查到的地方说法都很统一,也就不去深究了 。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基本跟礼记的雷同,而且同样包含了“欲”在其中 。我个人是不大能接受的 。
3、中医说法:喜、怒、忧、思、悲、恐、惊
说实话,虽然这个七情六欲的用法上跟中医根本搭不上边,大家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并不是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但是这个七情的划分,逻辑上比上面两种都要更多得通一些 。好歹把恐惧和吃惊两种情感算进去了 。
其实还有别的说法,喜怒哀乐xxx什么的,应该是被另一个成语喜怒哀乐所影响了 。出处不可考了 。关键是没什么意义 。上面各种划分,真深究起来,没一个全的 。
镜花缘里说的是求仙,所以从语义上来说,应该跟佛教的说法关联度更大一些 。
至于六欲,同样有好多种不同的说法:
1、按《吕氏春秋?贵生》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 。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 。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 。服是也,辱是也 。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 。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 。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 。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 。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 。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