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整个20 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三种形态,即历史主义类型和价值主义类型 。历史主义乡土文学的中心叙述是社会进步和社会解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主义乡土文学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启蒙乡土文学,一是政治乡土文学 。前者是文化启蒙 , 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后者是政治革命,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体变更推动社会进步 。价值主义乡土文学的中心叙述是人的价值,具有浓厚的人性道德和自由精神 。这种乡土文学热情拥抱乡土人生,并从中提炼出返朴归真、归依自然的文化精神,呈现出自然文化的价值追求 。这里的乡土不是愚昧、落后的藏污纳垢之地,而是圣洁、自由的乐土,是被追怀、认同、归依的神圣“故乡” 。这种乡土文学就是“还乡文学” 。
从鲁迅的“狂人”到沈从文的湘西“野人”再到莫言的山东土匪以及张承志的哲合忍耶回民 , 充沛着一种“疏狂”或酒神式的生命强力;从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情欲伸张到新时期女性作家的私人情感 , 回荡着卢梭式的对自我生命感性的领悟 。周作人的性灵抒发则具有道家清静无为的韵味,林语堂前期接近鲁迅 , 而后期接近周作人 。还乡文学则是自然文化的一种田园追求 。它和道家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卢梭开辟的浪漫主义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和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也非常相近 。
还乡文学作为一种心理原型 , 一方面凝结着人类的某些历史经验,是人类祖先经验的遗留,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历史经验的提纯和升华,代表着人性向着完美结构的一种永恒欲念 , 是一种人性的内在乌托邦 。
还乡文学的道德理想和自由精神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 。它首先是一种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整个20 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空前的历史蜕变时期 , 一个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期,其间内忧外患,充满了历史的波折和漩涡,充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纷争 。现代化的历史渴望不断向人们发出急切的召唤 。这样的历史状况使20 世纪的中国作家总是比其它任何时期的作家承受着更多价值选择的困惑,他们的灵魂往往处在一种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的痛苦纷争之中 。分裂、迷惘的心灵需要一个完美的世界进行支撑以缓和酷烈的痛苦感 , 于是他们将诗化的乡村作为自己灵魂安息之地,因而一些还乡文学作品便带有一定的隐逸情怀 。
其次,这种终极价值还是人生追求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还乡文学的乡土人生一旦转换生成一种终极价值,就必然具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 它的和谐完美的境界也就不单单是一个灵魂安居之处,它有时反而会促成人的执著而强烈的求索激情,变成激发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资源 。超越现实的梦想可以衬托出现实的种种缺陷,也自然促动人们去追求更完美的理想 。“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 。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 , 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 。''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还乡文学的精神追求 。一些还乡文学回归故乡与其说是安顿灵魂,还不如说是增强了灵魂求索的信念和力量 。
还乡文学的道德理想和自由精神作为终极价值还是一种批判性的价值尺度 。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理论都具有某种批判精神,但一般的文化批判精神都是建立在社会历史、文明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社会内批判,即以一种进步的价值原则去否定落后的价值原则,它是在一个时间性的历史纵轴上进行的 。但是 , 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却是在社会历史之外确立一个价值尺度的制高点――自然 , 然后横空出世,俯视一切,对整个社会历史构成一种批判,非常类似于基督教的末日审判,这种批判精神可以称之为“终极审判” 。自然文化作为一种终极审判在20 世纪中国还乡文学中具有多重批判指向 。比如说 , 它也可以进行社会批判,揭穿社会的黑暗、丑恶和不平等 , 同情底层人的不幸等等 。这在还乡文学中是比较明显的 。还可以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 。在这点上 , 它和启蒙主义思想几乎一直融汇在一起 。在五四时期,归依自然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 。
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在于,乡土文学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作品,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传播,对弘扬当地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乡土文学往往是作家、文学家这一社会群体最早乐意取材的领域,乡土文学具有一定的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的特征,更容易被 传统大众所接受 , 此外乡土文学也是对于当代文学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了 。
文学即人学,文不离人,人不离文,人文共生共展 。
现代社会经济为主流,青年人陆续在城市扎根发展 , 一个个乡土浓郁的村庄变成寂寞的空村 。
凡事皆是循环往复,20年前有人说过:“再过20年,都会挣着抢着回到农村 。”那时感觉诧异,现在回想这句话有足够的理由 。
城市的车水马龙道路拥堵,城市的水泥钢筋高楼大厦,给人的感觉枯燥乏味 。夹缝里求生存的一棵棵绿色的小树,感觉没有生长的空间,城市里缺少让生命喘息的绿洲 。
一草一木有泥土的清香 , 有孕育新生命的气息,就像现代人 , 一有空就会开车自驾游跑到农村去,欣赏一草一木,也会心花怒放,闻一闻小草的香,嗅一嗅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的芳香,就会如同饮酒,酩酊大醉 。
乡土文学何尝不是文学中的草文学中的花,她本身扎根乡土,自带草青花香的光芒万丈 。
读好质量的乡土文学,就等于不费舟车劳顿乡村旅游 。比较无时无刻生活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 , 人的情感更向往农村的一房一瓦,一水一树,虫蛐鸟鸣,林荫曲径。
乡土文学何尝不是文学中的佳酿极品!我对于农村情感浓厚 。土地是一切资源的母体,我敬重土地,我对于土地情有独钟,所以也对于乡土文学抱有积极乐观的理想心态 。
这道题应该是讲中国文学的吧,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方面 。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作品题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往往是作家、文学家这一社会群体最早乐意取材的领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熟悉的范畴之一 。例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陆的乡土文学,台湾地区六、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 起到了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 。
同时,乡土文学的产生促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传播,如今天有“秦军”这样的形容陕西地域文化作家群的词语 。一部分地方气息浓厚的乡土文学作品,经演绎后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文化娱乐题材 。
(2)消极方面 。
由于乡土文学本身不可避免的地域性,决定了读者群在阅读时必须对相关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这是日益城市化的现代人难以体会的,如沙汀笔下的边远川西乡村,没有生活过的人会觉得很陌生 。
另外 , 正是现代文明的“侵入” , 使得我们对乡土文学的评价与研究逐渐成为追忆,也许乡土文学的没落具有必然性 。
这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如有不当或觉得离题的 , 请多多指正 。
首先是定义:乡土文学是中国近现代以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对于故乡的描写为代表的一批反应农村生活,寻找生活的回归的文学作品 。
说实话,我们是文学专业,但是关于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真的没有探讨过 。而且乡土文学主要是之一批现代小说,而楼主所说的“现代人”应该指的是当代人吧?现代的小说怎么印象当代的人呢?…
所以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 希望能供楼主参考 。
首先是正面的影响,从现代乡土小说对于当代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 , 一批当代作家把目光从繁华的都市转到了乡村,从而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 。这一批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又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引发了当代人思想上对于故土的回归 。
反面的影响 。乡土文学的关注面比较狭窄,着眼处不能体现当代的风貌,这也使得一批乡土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电影引发了社会的争论 。
2、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具有怎样的思想价值?《乡土中国》先是提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具有乡土本色,之后再从这个总体特点出发 , 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一) 乡土本色
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它从“乡”与 “土”的社会特征入手来谈乡村社区如何从家庭这样 的种子长成中国基层社会的参天大树 。
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 。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 。“土”指的是 土地、社、农业和守土意识 ,“乡”指的是群、故乡和具 体的时空坐落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而关于熟悉感 的培养 。
“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方法”;“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 的”,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 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 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 。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会,是一个规则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 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个生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 。
(二)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常常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乡土社会的知识则是一种来自生活经验的习惯,不需要过多思考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 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 ,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这种极端的乡 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 ,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甚至经验也无需积累 ,只需重复 ,也就没有历史变迁 。也就是 , 乡土社会受空间狭小、时间阻隔的影响不存在 。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对生活没有影响也没有需要 。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要等基层发生改变以后才能进行 。
(三)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
在外国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乡土中国》传达出:中国的乡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个性―“私”, 同时也建构了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 。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一样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 。费孝通把中国的社会结构比 喻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 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 。每个网络都是以“己” 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 这要看那个中心的势力如何 。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
(四)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名实分离
在“差序格局”的影响下, 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礼治秩序,它是靠着“礼”来维持的, 礼是来自于社会经 验的积累,靠的是传统, 靠的是文化 。礼从教化的过程中养 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从, 人服从这种礼是主动自愿 的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无讼” 。“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礼的维持力量与法不同,法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 ,强迫实施的 统治秩序 。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 依靠的是人们自觉 的遵守, 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 它正是与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 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 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 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 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礼治的实现必须要以传统的经验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前提的,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 ,“礼”的教化是难有说服力的 。而恰恰如此,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乡土社会得 “无为”的统治,是一种长老政治得以稳固 , 并且成为乡土社会的基础 。
3、乡土中国第三章中文化的意义与作用有哪些1. 今夕之隔,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少年时回忆童年的无知 。中年人感慨番孩童时的无忧,少年时的冲动 。垂暮之年,大多回忆起儿时的乐趣,而立
2. 世代之隔,今天碰到的问题,祖辈是如何解决的?后辈需要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处理方法 。
4、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 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 , 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镇生活的 愚昧、落后 , 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 , 是 鲁迅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 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 , 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代表作家有 冯文炳( 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代表作品《 马桥词典》《浮躁》《 土门》《 白鹿原》等 。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 。当“ 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 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 。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 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 。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 , 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 。以 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
5、乡土中国中词,记忆,文化的定义的作用【乡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1、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
2、乡土本色本书从开头就讲到:从基层上看去 ,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说中国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大多数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的,在很多行为习惯上都有相似之处 , 带有乡土性 。
3、另一层是说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其他的社会阶层在长时间的发展下,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 。
4、作者说到土气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土的本意为泥土 。在乡下 ,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如果没有土地,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生活来源 。
5、所以人们热衷于土地,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 。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老是乡、落叶归根 。
6、人们都在乡土社会中这样生活着 。土在这种文化里所占的地位显然也是很高的 。
7、比如说,土地神 。它作为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上的神,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 。再比如说,在人们思想时 , 灶上的泥土,成了人们水土不服时的良药 。
推荐阅读
- 微波炉加热用什么容器,微波炉可以用的容器有哪些?
- 锅油怎么清洗才能干净,炒锅油污怎么清洗干净清洗炒锅油污的7种方法
- 枸杞补肾生精丸怎么样,枸杞补肾生精丸的价格
- 匙仁与匙柄的区别是什么,匙仁是牛的哪个部位
- 戴手表的男人好吗,男人戴手表象征着什么
- 桑葚吃不完用什么办法保存,桑葚长期储存的方法
- 黑枸杞的功效与禁忌,黑枸杞有什么功效和禁忌 有哪些功效和禁忌呢
- 蔓迪米诺地尔酊的功效与作用,蔓迪的核心成分
- 有名的包包品牌排行榜女士,女士包包品牌前十名有什么?
- 手细的男生适合戴多大表盘,手腕细的男生适合戴手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