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1、天津的风俗有哪些?天津的风俗有:
一、大年初一 , 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 , 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
二、大年初二,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 , 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题取,和合之意,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
四、大年初五 , 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 , 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
五、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

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2、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天津有名的艺术形式有: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 , 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 。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 。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 。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 。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 。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 。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 。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 , 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 , 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如"杨家将"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 。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 。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 。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 。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天津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 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 。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 。
单弦
单弦,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 。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 。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 。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 。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 。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 , 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
西城板
83岁的马云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 。西城板是诞生于天津老城厢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种 , 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说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 。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 。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 。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 。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 。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 。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 。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 , 所系甚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 , 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 。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
由于历史原因 , 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 , 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 , 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 , 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 , 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 。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 , 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 。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 。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 。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 , 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 。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 , 或新创作的剧目 。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 , 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 。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 , 如余叔岩、孟小冬等 。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 。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虽为工商大都会 , 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 , 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 。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 。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 , 彩礼重聘 。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 。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 , 事死如事生 。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 , 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 , 民众多聚义互助 , 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 , 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 。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 , 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 。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 , 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 , 庙宇之多 , 全国罕见 。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 , 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 。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 , 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 。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 , 名扬海内外 。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 , 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 。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 , 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 , 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 。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 , 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 。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 。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 。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 , 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 。《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 。这一调动全民情结 , 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 。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 , 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 。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 。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 。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 , 水陆咽喉,所系甚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 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 , 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 。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
由于历史原因 , 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 , 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 。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 。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 , 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 。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 。同治中期 , 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 , 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 , 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 。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 。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 , 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 。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 , 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 。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 , 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 , 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 。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 , 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 。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 。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 。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 。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 , 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 。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 , 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 , 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 , 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 。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 , 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 。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 以火爆、喜庆 , 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 。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 , 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 , 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 。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 。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 , 名扬海内外 。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 , 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 。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 , 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 。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 。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 , 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 。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 。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 。《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 。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 。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 , 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 , 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 。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
【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天津有名的艺术形式有: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 , 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 。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 。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 。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 , 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 , 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 。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 。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 , 引人入胜 。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 。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如"杨家将"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 。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 。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 。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 。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天津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 。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 。
单弦
单弦 ,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 。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 。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 , 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 。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 。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 。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 , 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
西城板
83岁的马云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 。西城板是诞生于天津老城厢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种,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说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 。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 。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 。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 , 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 。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 , 近于失传 , 殊为可惜 。
 
杨柳青木版年画
泥人张彩塑
天津皇会
葛沽宝辇会
杨柳青民间佛道乐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
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3、天津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一、方言:天津话 。二、民俗:天津是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各种表演艺术门类齐全,民间工艺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天津地毯等 。三、饮食:津菜 。四、建筑:独乐寺、天主教堂、清真大寺、望海楼教堂等 。
天津简介
天津,是中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
天津地处中国华北地区 , 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 ,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
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
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4、天津有哪些民俗天津有哪些特别的民俗呢 , 请看下文介绍 。
1.嫁娶:
(1)天津市城区里的人结婚在下午 , 下午2点左右接新娘 , 4点30分典礼,5点开席 。但距离几十公里的天津郊区就是上午结婚 。
(2)天津结婚男方家门前贴双喜(囍),女方家门前贴单喜 。
(3)天津结婚女方送亲队伍不能有姨,男方迎亲队伍中不能有姑 。所谓姨不送,姑不接 。
(4)天津结婚送亲女人头上必插戴红喜字 。
(5)天津结婚女方中午要在家里请亲友们吃“四碟捞面”,也叫喜面,其实就是打卤面 。意味着长长久久 。所谓四碟菜码(拌面用的菜)就是糖醋面筋一盘,清炒虾仁一盘,炒鸡蛋一盘,菠菜丝和胡萝卜丝和豆芽菜等蔬菜丝拼成的一盘 。
2.生日:
(1)天津人过生日都是过虚岁,还有句话说生日赶前不赶后,意思是只有提前过生日,不能后补生日 。
(2)生日当天要请大家吃长寿面,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 , 这叫“催生”
(3)在天津66岁生日算是个大日子,“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儿要买肉,剁66刀坐门口吃,来祈福父母健康 。
3.正月过年
(1)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
(2)正月十五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 , 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
(3)正月十六 , 走百病 。这一天媳妇们要回娘家,可以消灾祛病 。
起源于天津的习俗有什么,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5、天津有哪些风俗?天津的风俗习惯有很多,像除夕夜吃饺子 。正月15,吃元宵猜灯谜 。五月初五纪念屈原吃粽子 。清明祭祖扫墓 。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风俗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