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1、粽子的来历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 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 , 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 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 , 一名‘角黍’ , 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 , 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 竹筒贮米 , 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 , 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 , 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 ,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 , 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 , 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 , 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 , 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 , 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 , 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 , 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 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 , 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 , 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 , 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 , 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 , 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 , 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 , 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 , 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 ,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 , 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 , 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 , 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 , 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 , 神气起来 , 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 , 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 , 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 , 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 , 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 , 娱乐 。那 , 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 , 《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 , 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 , 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 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 , 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 , 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 , 菖蒲泛玉 ,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 , 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 , 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 , 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 , 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 , 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 , 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 , 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 , 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 ,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 , 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 , 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 ,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 , 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 , 或者杂以赤豆、枣子 , 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 , 拌洋糖 , 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 , 拌洋糖,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 , 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 , 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 , 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 , 干而不滑,香淡粒粗 , 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 , 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 , 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 , 热情,爱和理想一样 , 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百科全书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 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 , 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 , 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 , 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 , 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 , 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 , 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 , 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 , 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 , 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 , 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 , 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 , 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 , 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 , 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 , 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 , 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 , 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 , 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 , 作此投江 , 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 , 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 , 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 , 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 , 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 , 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 , 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 , 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 , 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 , 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 , 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 , 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 , 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 , 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 , 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 , 无馅,煮熟后晾凉 , 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 , 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 , 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 , 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 , 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 , 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 , 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 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 , 一名‘角黍’ , 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 , 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 , 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 , 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 , 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 , 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 , 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 , 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 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 , 箬不开,破去两头 , 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 , 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 , 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 , 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 , 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 , 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 , 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 , 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 , 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 , 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 , 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 , 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 , 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 , 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 , 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 , 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 , 神气起来 , 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 , 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 , 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 , 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 , 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 , 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 , 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 , 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
楚国快要灭亡时 ,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 , 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 , 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
一天晚上 , 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
从那以后 , 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 , 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 , 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 , 香味扑鼻 。
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 , 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 , 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 , 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全文

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2、粽子的来历简介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 , 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称“筒粽” 。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 , 非屈原也 。”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
此二物,蛟龙所惮 。”
扩展资料: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 。
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 , 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
粽子长6厘米 , 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
2、历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 , 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
据香港的媒体介绍 , 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
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 , 重达350公斤 。
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 , 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
三、体积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 , 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 , 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 舍不得剥而吃之 。
四、最早速冻品种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

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3、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来历 导读:粽子是一种食物,粽子的口味有很多种,但是大体的分类就是咸甜两种,北方喜甜 , 南方喜咸,每年都会因为咸甜粽子掀起一股讨论风 。那么,关于粽子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呢?端午节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 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 ,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 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 , 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 , 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 , 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 , 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 , 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
吃粽子有什么寓意吗
1、吃粽子最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 。每到端午这一天,大家都会用竹筒装上米饭投入江中进行祭奠,这就是最早粽子的来源,渐渐的开始演变成用树叶包裹饭团外缠丝线,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 。
2、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近5年间 , 有一个长沙人,晚上的时候做梦梦到屈原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鱼虾和蛟龙进行使用,因此以后在祭奠的时候一定要用艾草包好缠上五彩丝线,这个时候蛟龙就不会再偷吃了,因此渐渐的人们就开始制作出了粽子,驱除江里的蛟龙 。
3、粽子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求子,在端午节的时候 , 有的地方会互相赠送粽子,意在求子的意思,因此民间有吃了粽子之后就能够生出儿子的传闻 。粽子还有一种谐音是“众子”,寓意着未来会人丁兴旺 。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 , 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 , 可增加血液黏稠度 , 影响血液循环 , 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 , 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 , 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 , 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 。因此,专家建议 , 吃粽子 , 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 , 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 , 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
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4、粽子名字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简介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粽子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
2.在古代 , 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
3.明清以后 , 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4.因地区不同 , 从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
5.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6.粽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 , 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 。
7.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5、粽子的来历“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
粽这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 , 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
粽子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 , 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 , 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 , 别具风味 , 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 , 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