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

1、年的习俗是什么呀?如下: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 , 休养生息 。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深受压迫的女性 , 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
正月十二 , 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
正月十三 , 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 。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
过年的由来:
春节和年最初的含意都是来自农业 。由于稻谷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了岁名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在社会各界中实行公历 , 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 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为主要内容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


2、过年的风俗有什么 过年的风俗有什么
过年的风俗有什么 , 过年 , 又称春节 , 是我国以及附近的亚洲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媲美西方世界的圣诞节 。那么过年,我们又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就请和我一起看看过年的风俗都有哪些 。
过年的风俗有什么1
1、春节习俗贴春联
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 。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 。
所谓“春联”就是用红色纸张为底,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好的祝福词语 。其实,这也是文化与春节的一种有机融合 。当人们将红彤彤的春联,贴在自己家大门两侧之时,也就是“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候,这其实就意味着春节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
贴春联在古代又可以被称为“贴年红”,除了包括门两侧的春联之外 , 还包括大门上的红色“福”字 。无论贴春联还是贴“福”字 , 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有的地方还要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 , 认为可以让一家人驱邪避灾 。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现在为了环境保护,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上禁止了这个习俗 ,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 。相传在除夕夜子时,放爆竹是为了驱赶“年”兽 。
在这个“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关键时刻,当爆竹声响彻中华大地,不仅可以吓跑“年”兽,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更加兴旺、繁盛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时要点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而新的一年已经来到 。过了春节之后就是春分时节 , 老百姓要开始准备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其实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为了赶走晦气,期盼新年之后有好运气 。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又称为守岁火或照岁等 。在除夕当晚要点亮家里所有的烛火,而且一整晚家里都要灯火通明 。而这种习俗有可以被称为“照虚耗” 。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财进宝 。
3、除夕守岁与压岁钱
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 。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 。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除夕“守岁”才能健康长大 。
很多地区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压岁钱”,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长辈,并且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岁钱” 。所谓的“压岁钱”可以起到“压住邪祟”的作用,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福 。
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 , 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 。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
3、除夕年夜饭
其实,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圆饭等 。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裕 , 在除夕夜当晚,都要预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和丰盛的菜肴,追忆过往展望未来 , 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
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一般多以海鲜和青菜为主,而北方则讲究大鱼大肉摆满桌子 。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一家人齐聚一堂、团圆聚餐,这其实也是众多春节习俗中 , 最值得大家传承的习俗之一 。
年夜饭的饭桌上一般都会有鱼有鸡,寓意有计以及年年有余 。所谓有计指的就是生计,在新的一年里生计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生菜、生蒜寓意生财和会计算 , 南方人还会做一盘腊肠,希望一家人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康 。
过年的风俗有什么2
南北方过年风俗差异
1、除夕晚宴
南方人喜欢样式多样的除夕晚宴,鸡鸭鱼肉满满一桌子菜 。年糕也是南方人过年必不可少之物,与“年年高升”谐音,预示着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的意思 。
北方人过年盛行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一家人待在一起做饺子聊天说笑 , 也是非常美好的时光 。
同时,还会在饺子里面包入硬币,花生或者枣子,寓意财运亨通或者早生贵子的意思 。
2、汤圆or元宵
汤圆、元宵相信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到底有什么不同,反正小卡只吃过汤圆 。
吃元宵
北方人一般吃元宵 ,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蘸水后在糯米粉中翻滚,也是“滚”元宵,寓意开年好兆头!
而南方人吃的汤圆呢,则馅料有荤有素,甚至还有水果馅,一般是煮熟了带着汤喝 。
吃汤圆
3、贴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 , 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
在过去,南方人过春节贴窗花,但是如今已经不怎么贴了,我也过年也没有试过贴窗花,一般都是贴春联和挂点装饰品就没有了 。
而北方人仍旧盛行贴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手巧的人还可以自己剪窗花,也是十分好玩哦~
4、大桔VS葫芦
在北方人眼里,葫芦同“福禄”添福气 , 所以葫芦绝对是北方人过年的宠儿,什么冰糖葫芦,西葫芦水饺,或者关于葫芦的摆件 , 都非常多 。
而南方人则钟情大桔,有大吉大利的意思 , 无论是商场,街上还是家里 , 都随处可见大桔的植物花卉,只要一看到它 , 就知道过年啦!
5、游 玩
作为春节的重头戏之一:玩,当然也各有不同啦!
南方人比较多的是张灯结彩舞龙灯,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庙会,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活动,另外广州这边过年喜欢去逛花市,琳琅满目的鲜花,边走边看~也十分热闹 。
北方人则喜欢逛庙会,北方的庙会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现在基本上发展成为过年期间一个主要的吃喝玩乐的场所 。
6、春节晚会
春晚虽然现在口碑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每个人在新年的时候仍旧会讨论一番 。看春晚可以说是过年的重要项目了 。
春晚对于北方人来说更好玩好看,特别的里面的小品 , 许多笑点都是北方人才可以GET到,但是南方人一般都一脸蒙圈 , 不过随着春晚的越来越年轻化,这个舞台的多元化,已经让南北方的观众都可以共同欣赏啦!
7、红 包
最后,则是红包!
如果说上面的南北习俗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了,那么关于红包的这场大战,则绝对可以引发许多问题,因为 , 差距实在是太大啦!
许多北方人过年给红包都是动不动就一个发几千,普通的红包也起价在100以上 , 给直系亲属的晚辈,则一般都是一千以上 。所以北方的小朋友来说,过年收到上万块钱的红包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 也是很想到北方去收红包?。?
北方人豪爽的红包真的让南方人掩面而泣,心疼自己收了这么多年的“假红包” , 来看看南方人的红包规模,小卡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南方人的红包数量多,但是金额显然是缩水很多啦,一般都是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 。
过年的风俗有什么3
过年的由来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 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因此每到除夕 ,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 ,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 , 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 , 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 ,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 , "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 , 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 , 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 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
关于过年的其他传说故事
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 , 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 , 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
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 , 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 , 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 , 无言可对 , 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 , 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 , 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 , 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 。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 , 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 。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 , 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
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


3、年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年的由来和习俗是:
1、年的由来: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 , 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 。
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 。
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 。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 , 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
2、年的习俗:
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 , 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 , 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
年的习俗演变: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 , 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 , 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 , 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 。
如东汉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 。躬率妻孥 , e祀祖祢 。”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
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


4、过年的习俗有哪些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 。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 , 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
放鞭炮 打扫房间 拜年 舞狮子耍龙灯 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 ,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 , 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 ,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1、过年的习俗有:扫尘、办年货、团圆饭、守岁、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
2、过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还包括年前的准备 。比如腊月二十四就要扫尘 , 就是对家里进行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 , 扫尘就是把旧的东西都清理了,晦气扫出门,迎接新年新气象 。
3、腊月二十六左右就要置办年货,这可是个大工程,基本上年前的年货准备都要好几次才能完成 。鸡鸭鱼肉 , 瓜果蔬菜,点心小吃,一样都不能少,还有孩子大人的新衣 , 都是需要置办的 。
4、腊月三十,除夕团圆 。这一天在天黑之前就要把春联贴好,大红的纸张,吉祥的话语充斥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除了春联有些地方也流行贴门神或者窗花 。热烈的色彩马上就能把过年热闹的气氛烘托出来 。
5、大家在这一天要一起准备丰盛的团圆饭,阖家团圆,一家齐聚 。年夜饭要慢慢吃 , 从天黑入席,一直吃到深夜 。大家守岁到十二点,一起放鞭炮喜迎新年 。这一夜灯火通宵不灭,代表“燃灯照岁” , 寓意着照岁之后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
 
过年习俗完整版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 , 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 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 , 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习俗完整版
过年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 , 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 , 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 , 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 , 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 , “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 , 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 , 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习俗完整版
过年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 , 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 , 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 , 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 , 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 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 , 依次咂饮 。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 , 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 , 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 , 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
日本新年【日语:正月 しょうがつ 】指的是公历1月1日至1月3日,相当于其他东亚地区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明治维新之前 , 日本也使用夏历修改而来的阴阳历计年,但1873年日本改采格里历之后,大多数地方不庆祝旧正月 (除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诸岛等地外) 。普通的企业在新年期间一般都休息 。
年贺状
年贺状就是我们中国的贺年卡,过去是用来向远方的亲友们(正月里无法见面的亲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后来就没有这个界限了 。日本人每年每一户家人都要寄出上百张的年贺状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 打印机逐渐代替了毛笔 。但是客气的日本人为了表示礼貌,即使是打印的年贺状上也要亲笔添写上一句表示吉利 , 鼓励,或者报告近况的话 。跟中国一样,年贺状也带有抽奖的号码 。
压岁钱(お年玉)
在这个假期里 , 人们要给他们的子女以及亲戚的孩子一些零用钱,日语叫做お年玉(相当于中国的压岁钱) 。这是玩具店铺最繁忙的季节,因为他们要吸引儿童来花掉他们的“お年玉”。
日本人以前是过两个新年的,即元旦和春节,同我国的情况相似 。只是到近代才改为过新历年 。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 , 除夕,日本人也有守岁的风俗,人们一边吃荞麦面条,一边观看电视台为新年编排的节目,男女歌星独唱比赛最受欢迎 。午夜时分,寺庙香烟缭绕,钟声齐鸣,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 。据说这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 , 烦恼清”之句 。日本人认为每敲一下 , 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 。钟声响后,人们涌向神社和寺庙,烧香拜佛,点签算命,称为“初诣”(意即第一次参拜) 。据估计,每年从午夜到元旦,
约有近8000万人参加参拜 。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 。据说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 。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 , 元月1至3日 , 称为“三贺日” 。在正日 , 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 。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 。
新年里,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 。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 。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 。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平安 。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 , 相互赠送 。
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 。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 , 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 。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 。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 。
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


5、关于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有: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 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 , 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 ,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
8、观社火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 
10、舞狮
【年的习俗,年的习俗是什么呀?】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