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1、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与中国农民谚语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嗯,连锁反应因为特别的事情 , 轮滑体系新心所成,这种条件反射恶性趣分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2、破窗效应――破罐子破摔要不得破窗效应――破罐子破摔要不得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假如在一条原本很干净的路上丢上一些纸屑之类的垃圾,过不久再回来看 , 垃圾会变多了;如果一直没有人打扫,那么一段时间之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垃圾场 。还有类似的情况,假设一间房子的窗户是破的,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去修补,那么其他的窗户也会遭此不幸 。类似的现象还有,比如一面原本就带有一些划痕、字迹、图画等涂鸦的墙,若长时间无人清理,那墙面上就会被乱七八糟的涂鸦填满 。
心理学界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的“偷车实验” 。实验中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环境很不错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有点脏乱的贫民社区 。结果 , 那辆放在贫民区的车子很快就被偷走了,而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子完好无损 。但当实验人员特意将车子的车窗打破后,这辆车很快也被偷走了 。
破窗效应
“假如在一栋建筑上有一处窗玻璃破损了 , 没有进行及时修理,其他人很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进而去打破更多的窗玻璃 。”这一论断被称为“破窗效应”,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的著名理论 。
这一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性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在遭遇不顺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将挫折放大 , 进而作为自暴自弃的理由,心想反正已经这样糟糕了,再糟糕一点又如何呢?如此一来,就会对那些美好的、完美的东西视而不见,而放纵心中的那个可怕的魔鬼肆虐 。一个长期在消极的阴影中生活、成长的人,会更多地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 破罐子破摔,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 。
同时,这一理论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趋势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那些在刚开始就遭到损害的东西,最终会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 , 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我们就应该尽力使自己积极起来,时刻都别忘记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别叫坏情绪影响了你,保持一份好的心态 , 任何打击和挫折都没有机会乘虚而入 。
好的就应该更好 , 坏的再坏点也无所谓,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普遍的心理定势 。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的心留下垃圾,积累得越多,危机就越大;要时时注意清理自己心里的垃圾,保持心理清洁 。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3、卓训教育:孩子“破罐子破摔”怎么办?相信“破罐子破摔”这个词,会触动很多家长的神经,让我们听了就觉得内心很痛苦 。卓训教育在很多孩子身上,看到过太多这样的现象:
当他成绩不好时 , 他会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当他为期末复习做了满满的计划,可是有一天没做到 , 他第二天不是奋起直追,而是开始放弃了 。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 。可是为什么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会说:反正我也学不会,学了也是白学;反正我的计划已经打破了,我永远也做不好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破罐破罐子破摔,放弃自己?
这是因为眼前的失败会让孩子情绪低落、体验到压力,而低落的情绪和压力会使得他们的大脑更容易向各种诱惑屈服 , 而失去自控力 。就如同节食减肥的人,在因为工作失败而难过时,会更想逃避痛苦感受而吃高热量的甜品 。电子 游戏 成瘾的孩子,在考试前觉得压力大时,会更想放松而屈服于 游戏 的诱惑 。
其实是大脑在保护我们,避免陷入巨大的痛苦 。
心理学术语叫做应激反应。就是当一个压力来临时,身体内部会发生某些变化,使得我们在危险情况下能够本能地保护自己 。压力会让我们焦虑、难过、愤怒,会让我们因为自我怀疑而痛苦,这时大脑为了不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为了很好地保护我们,它会让我们去寻找奖励、让自己快乐起来 。
那么什么是最便捷可行的快乐来源? 当然是各种休闲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玩手机、发呆、画画,对大人来说可能是刷朋友圈、抽烟、喝酒、购物、吃东西 。在压力状态下,对快乐奖励机制的追求会让这些休闲活动对我们来说变得更有诱惑力,更难抵抗 。
但可怕的是这种被动休闲刚开始时会让我们放松,但超过半小时后会让我们有失去控制的感觉,会体会到更深的无力感而后悔这样做,这个现象被称为“熵”效应 。
那放到孩子身上 , 就是当压力太大时,他也会去找到放松的方法,让自己免于压力,但这些放松的方法不但没让他真的放松,反倒让他觉得因为缺乏自控感,而后悔和自责 。
那接下来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们会更多地玩 游戏 、更多地选择逃避来让自己远离愧疚的感受 , 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 。
如何打破这个负循环呢? 他需要想办法去行动,他有应对办法就有了控制感,而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控制感时,他的自我控制力量也会更强 。所以破罐子破摔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而失去控制感,要想打破学习中的这种负循环,我们就要让孩子重获对学习的控制感 。
要想打破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负循环,核心方法就是让孩子从小的行动做起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感,让孩子体会到自控的力量 。卓训教育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配合,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自豪,为每一个退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这样就会帮助孩子打破负循环 , 走出“破罐子破摔”的困境 。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4、如何解释“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并规避这种心态的产生? 人在多次遭受挫折打击之后,又没有任何的帮助情况下,渐渐就会放弃自己的坚持和目标,变得颓废、不在关注其他,怎么样都可以的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完好的罐子都会得到关注和保护,而已经坏了的罐子 , 结果只会越来越破 。
如何改变消极的人生状态?
1、关注当下的心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客观辩证的看待;
2、寻求身边的关注和爱,父母、朋友等等,从他人的陪伴和关心中,重新找回对生活和目标的追求 。
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比如说,你在学校活泼开朗 , 和很多同学玩得很好,可是你的成绩偏偏不好,几乎没有及格过,结果呢,老师骂你不开窍,爸爸骂你笨死了,于是你干脆放弃学习了 , 因为你觉得,反正自己也学不好 。这就是破罐破摔 。

心理学家塞里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电击,狗由于被关在笼子里,逃不了,于是狂奔,惊恐哀嚎 。在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嚎,不再逃了 。再后来,实验者在蜂鸣器响之前将笼子打开,狗也不逃了,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颤抖 。狗本来有机会逃了,却等主动放弃 , 等待痛苦电击的到来 。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置之的态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助感 。
动物能习得无助,人也是一样的 。有一位网友提起自己的人生,曾这样说,本来自己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想法,偏偏父母不允许,而且是强制性的要求自己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必须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如果稍有违背,轻则拳打脚踢 , 重则拿桌子、凳子砸,根本不在乎几个孩子的感受,自己只要冒个什么独立的苗头,立刻被掐死在襁褓里 , 打击、责骂、满村子哭诉自己的不孝……各种手段能用尽用 , 直到自己放弃为止 , 然后自己就开始渐渐的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 觉得自己没能力 , 慢慢的抑郁了,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 。

一个人形成无助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进行,却不断体验到各种不可控的失败与挫折 。比如上述这位网友,其实他有自己的梦想,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实践当中,可是父亲千方百计的阻扰,母亲没有软弱无力 , 于是他不断的被打击,被否定 。
第二阶段,当个体不断体验到各种失败与挫折后,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认知,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 , 认为自己的努力和结果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继而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想法 。当这位网友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自己的父亲否定、打击,甚至半路拦截他的实践活动,他还是在努力,只是已经产生了一种“无论我做什么,父亲都会阻拦,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因为他一边想实践自己的梦想 , 一边又想获得父亲的认可 。不过,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很两全的 。
第三阶段,个体随着失败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使得个体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 , 或者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效,前景无望,也就说,个体此时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产生不了什么效果 。当这位网友被父亲不断的打击否定 , 甚至到外省找工作,父亲都能不断打电话骚扰领导,导致他被辞退 。他开始向父亲屈服了,认为自己无论到了哪里都逃不出父亲的纠缠 。
第四阶段,个体在连续挫折下,产生错误认知,动机减退甚至消除,继而 社会 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个体发展 。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父亲不一样,而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肯定,甚至每一份工作都遭到父亲的干扰,这位网友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渐渐丧失了生活兴趣和动力,认为自己无用无能,人生没有意义 。

在个人层面,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事实;生活层面,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虽然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长远层面,他们也许会渐渐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就像上述这位网友一样,在不断的打击否定中,渐渐松懈了,自制力下降,觉得反正已经没希望了,不必努力了,这就是管他的呢效应 。
管他的呢效应,不一定是想到恶习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 而变得过分焦虑,而是可能一边觉得焦虑一边觉得反正改变不了,干脆放弃;甚至享受它们本身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失败产生负罪感,继而自制力消耗殆?。?在随后的情境中 , 再难抵挡诱惑 。

期间,个体会产生如下反应:
首先是,低成就动机。即个体由于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因而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 , 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学习、工作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漫不经心 。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因为经常被批评,担心自己考不好,因为常常以“60分万岁”为目标和自我安慰 。
其次是,低自我概念。也就是过度的自卑,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 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自我评价过低,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得个体自我发展停滞,态度消极,产生无价值感 。比如,奋斗了大半生,还没有达到自己曾经想要的目标,加上亲人的打击,于是放弃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
再次是 ,  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个行动时,对自己的水平、能力等持怀疑好和不确定的态度,失去坚定的信念 , 因而倾向于制定一些低目标,以避免自己再次获得失败,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因为没有信心,不加努力便放弃 。比如因为创业过程一直遭遇阻拦和挫折,于是渐渐放弃了创业,觉得自己做不了 。
最后是, 消极定势。由于生活经验的失败过多,加上周围人的消极评价和否定,个体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认知 , 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而且,个体此时很容易固执己见 , 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方式重复不变的对待问题 。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本来也想努力考得好成绩,但是得不到支持 , 不是被批评 , 就是被讽刺,渐渐的,干脆不努力,觉得反正自己怎么样都不是读书的料 。

当作用于个体的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破罐子破摔就产生了 。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自责、自罪心理 , 以及未成形即被打碎的自信(即自卑) 。然而 ,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
首先是 ,  不恰当的评价和总结方式 。个体想要获得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自信,首先和个体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年 , 包括家庭和校园环境 。如果一个人所成长的环境面临着各种讽刺、讥笑、打击,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得到过肯定和鼓励,每次遇到问题,总被人批评、否定,那么,这个人就会因为周围的人这种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 渐渐受到暗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无能造成的,继而失去自信 。
其次是 ,  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如果个体长期遭受挫折,未曾获得成功,在个体看来 , 自己便是从未成功过,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这一点和曝光效应有点类似,因为一直遭遇挫折 , 重复出现失败现象,而使得个体将这一印象加固,深化内心,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失败的次数太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太小 。或者说,即使个体获得小小成功,也没有得到期待的肯定 , 很容易灰心丧气 。
最后,还有 不正确的归因 。一般人获得成功时,很容易内归因;失败时,很容易外归因 。而对于习得无助感的个体而言,则正好相反,遭遇挫折,很容易内归因;获得成功,反而因怀疑自己能力而容易外归因 。

如果个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怎么办?或者说 ,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首先,要 找到根源。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先分析一下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各方面比较,看看每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大概占了多少比例 。如果经常一下子就内归因,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 找到自己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再回到问题上 。
其次,认知矫正。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学派,有一个ABC理论,大意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个体产生的情绪和事件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当问题发生时,可以尝试着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说将自己当成局外人,而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自己多方面思考 。
再次, 培养自信心。一个人会破罐子破摔,不仅仅是因为容易自责,还存在一定程度自信心缺失 。如此,可以从小目标开始,获得成功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慢慢树立自信心 。
最后 ,  鼓励和关心也很重要。如果觉得自己产生了沮丧、悲观的心情,心境低落 , 可以寻找自己可靠的朋友,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动力 。如果是身边的朋友产生这种状态,则多给些鼓励和支持 。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
真心若在,眼不见为净,看淡!
啥事都不在乎了
破罐子破摔这种心态的产生,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清楚,以至于目标定太高,和自身情况不符,达不到就会沮丧 。
就比如看人家做一件事情非常厉害,你就想要做,就像看到人家画的插画好看,就心血来潮决定学插画 , 以为很快就能像人家一样成功 。当然一开始很有激情,可是学画画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是你一开始没有想到的,然后坚持就不下去了,就失败了 。
再举一个夸张的 , 你一个普通人就想要成为百万富翁,成不了就受不了 。
而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善于构建「联系」的 。每次起意要做什么,然后就失败了,就会产出这样的联系 。
想做什么等于失败,那么既然做啥都失败还不如不做 。
要规避这种想法当然也要利用大脑的这种联系 , 首先还是要认清楚自己,不要想一步登天 , 一口吃个大胖子 。
一步一个脚印,做成一点就对自己一个奖励,形成正向激励,告诉大脑我做事等于成功,因为坚持是很枯燥的,需要一点点激励才能坚持 。
就像玩 游戏 ,每完成一点就有奖励,虽然还只是普通菜鸟,因为不停的有奖励就会一直玩下去,直到等级越来越高 。
若是起步新手村,一直没有奖励和反馈告诉你你升级了,玩几天就觉得没意思了 。而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样,升级是漫长的 , 若是没有对自己的激励和反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 。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预演困难,就是我们想要完成一个目标,我们只会想到好的方面,不会去想到困难,所以在遇到困难后就会失败 。
而预演困难就是 , 在定好目标后就可以设想自己失败了,然后下一步就是为什么会失败,总结出几个原因 。然后再把这些原因想出对策 。
最后就是去执行,过程中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写的失败原因和对策 。以确保自己可以坚持完成目标 。
这也是逆向思维,什么会导致失败,我们规避它,以确保自己可以完成 。
当你一直可以完成目标,大脑就会形成新的习惯 。
从兴趣爱好着手,以现实生活工作为基础 , 找到人生方向,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 。制定每日计划,规划长期努力计划 。
这是一种无奈,看不到希望只好拿破釜沉舟的勇气武装自己走下去 。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5、孩子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石头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热情开朗 , 能说会道,有很好的人缘,可他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 。数学是石头的老大难 , 曾考过40分 。被老师,嘲笑,责骂 , 爸爸也给了石头很大的压力 。于是石头都打算放弃数学了,也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数学 , 不想再学数学了 。妈妈说她这是要破罐子破摔了,其实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 ,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 , 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
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一个朴老师 。朴老师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 , 而不是成人的方法教孩子 。这样石头能够听得懂 。于是石头对数学又恢复了兴趣 。
举个例子,什么是成人的方法和孩子的方法的区别 。一道数学题 , 成人的方法可能是,指出条件abc,然后步骤解题 。孩子的方法就是先告诉你 , 这是一辆大卡车,旁边是辆小汽车,小汽车比大车小了很多 , 那么需要多少辆小汽车,才能抵得上一辆大卡车呢?小学4、5年级前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健全 , 更需要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理解记忆 。这是石头给我举的例子,以及我个人的理解 , 我想如果还有不清楚的父母,那你最好是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沟通,了解一下,孩子的思维是怎么思考题的?否则你一直在使用成人化的方式,教自己的孩子,你可能反复的教,他反复的听不懂 。结果就是你上火生气,她委屈哭泣,并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
妈妈还反应说石头字写的不好 , 还写字拖拉 。而且石头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不好,像鬼画符 。问石头一个问题 。一个孩子在练字课上,两三个小时都不写一个字,是为什么呢?石头的答案是 , 他是不想把写的好的,或者是写的不好的字写出来,给别人看 。
这是说出了拖延症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 源于内在的恐惧,害怕挫折与失败,甚至于害怕成功 , 因为成功之后是更艰难的挑战 。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所以给了石头以及妈妈的一个建议,就是写完字之后首先要去找,这里面写的好的字,并认可 。只有得到阳性强化 , 才能够激发出好的行为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