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朋友们别抢,我来答:
首先:先了解帝王道与法家的区别 。帝王道归根结底是人治,是凭着帝王的个人魅力及领导能力来统率群臣,管理国家,注重的是人 。碰上贤明君主,则国盛民安;反之,一旦出现昏庸无道的君主,则国家危矣 。既不能安朝堂,又不能开疆拓土指天下,反而被列国窥视觊觎,合纵伐之 。所以,一切的人治手段,中心是围绕着人来建立,而这人就是君王 。要求的是,既能恩威臣民,又能纵横列国,风云天下 。
而法家的中心是法,不是人 。国家围绕着法律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不论亲族王族或是平民百姓 。一切的依据就是法律 。法律的健全就能保证国家人民皆依法行事,循规蹈矩,不敢逾越法的鸿沟 。这样就把“人”给剥离出来 。既便是碰上无道君主也不至于国家乱套崩蹋,陷入混乱 。所以,法家的中心是围绕着法律来建立,和人无关 。只要是犯了法,不避亲族显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律依法治罪 。

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其次,孝公任政时,国贫民弱,再也不是春秋秦穆公时,与列国相抗衡的大国 。己逐渐沦为被列国欺凌压迫的小国,割地求款,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国内现状也不太好,壮丁减少,老弱居多,田地荒芜,贸易停滞 。整个的秦国是内忧外患,民众疾苦,哀怨遍及 。面对如此窘境,孝公第一要务就是以最短时间强国富国 。显然法治更适合当前的国情,所谓的帝道也好,王道也罢,毕竟是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孝公等不起,秦国也等不起,唯有法治,才能在短时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所以商鞅在进行改革时,第一批颁布的法令就是鼓励农桑,奖励开垦 。围绕着全国土地实行颁发一系列的政策,奖赏机制 。国家的强盛与否就是民生,百姓饿不着,冻不着,才能保证所有的运转 。很显然,这些法令政策的执行与延续,只有法治才能做到 。事实也证明,孝公的眼光是长远的,秦国自从实施了“商法”,历经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及后来一统的始皇,国家的经济财富是一代比一代强,越来越富有 。这也为赢政剑指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再有,秦国的政治环境,也逼的孝公只有走法治这条路 。在孝公之前,国内就经历了几代王位风波,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看似平静的湖面,实则是暗藏汹涌,激流澎湃 。地主阶级的利益权力相争,又或农民为了生存,与地主们的斗争,当然,这些还是基本的 。最厉害的在于,朝廷中派系相斗,及士族与赢氏家族的权力角逐,这才是最严重的 。而对于刚即位的孝公来说,既没战功,又无威望,还得不到各士族的支持 。在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况下,实现心中的强国梦,真谓是难于上青天 。而面对重重险阻,孝公是如履薄冰,坚定迈出改革的步伐 。在进行大方向的甄选判断时,肯定的选择了法治这条路道 。
只有法治,才能遏止士族的争斗;只有法治才能公平的处理国民的矛盾;也只有法治,才能维护当前的王位统治 。
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总而言之,对于刚接手秦国的孝公来讲,面对列国的挑衅欺压,国内的动荡不堪 。在细心的斟酌之下,不移的坚定法治,真是难能可贵 。而这一国策大方向的选择,也让秦国在以后的改革上,民生逐个富庶,国库逐渐富裕,兵力逐步强大 。多年的蜗居一方,也使秦国有了东出的梦想 。在整个战国阶段,没有孝公慧目独到的眼光,没有孝公矢志不渝的坚定变法,也就不会有后面所有的一切一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