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哪些特征?( 六 )


10,大学生就业 。1.认识有误区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 。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 。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 。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 。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 。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 。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 。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