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夜店怎么没有了,法国20%的夜店恐将消失

而且日常下班回家 , 除了教育子女以外 , 自己身体也不允许熬夜了 , 酒喝不动了 , 歌也唱不动了 , 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休息 。以前满大街的KTV , 怎么突然“消失”了?1.主体消费者群体在“变化”以前KTV的主要消费群体是70、80、90后(部分) , 那会智能时代没有如此发达 , 去KTV唱歌是宴请、聚会、商务接待的首选 。
以前满大街的KTV , 怎么突然“消失”了?
据相关数据得知 , 2015年我国KTV数量高达12万家 , 但到了2021年 , 我国KTV数量仅有6.4万家 , 也就是说 , 仅仅6年时间 , 就有约5.6万家KTV宣布倒闭 。遥想当年 , 曾经风靡全国的KTV , 却在最近几年迎来了行业低谷 ,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KTV的发展与爆红在说KTV之前 , 必须先说卡拉OK , 先后顺序不能乱 。
20世纪60年代 , 日本乐坛深受美国嬉皮士风格影响 , 导致战后的日本年轻人 , 同样对音乐十分痴迷 , 那时候 , 大家伙就特别喜欢唱歌 , 在家里、公司、马路上 , 随处都能听见日本人哼着乐曲 。1971年 , 井上大佑(伴奏乐手)正在给好友录制伴奏带 , 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唱词的背景音乐 , 在录制过程中 , 井上大佑灵光一闪 。既然日本有那么多人喜欢唱歌 , 为什么不做一个收录了大量伴奏音乐的唱歌机器呢?于是 , 一个配备麦克风的伴奏机器应运而生 , 这就是最初的卡拉OK , 日语音译为“无人乐队伴奏” 。
卡拉OK被发明后 , 迅速在日本掀起了一阵阵唱歌狂潮 , 特别是在日本文化中 , 年轻人下班后又喜欢聚在一起喝酒 , 所以唱歌成了他们的首选娱乐项目 。卡拉OK不仅风靡日本 , 很快“这把火”同样蔓延到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内地 , 井上大佑也被称为“卡拉OK之父” , 并且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亚洲 20 人之一 , 对他的评价是“井上大佑改变了亚洲人的夜晚” 。
卡拉OK在中国内地的兴起时间在80年代末期 , 当时广州开设了第一家卡拉OK , 但因为超前的娱乐模式 , 以及昂贵的消费水平 , 所以很多老百姓仍然十分遗憾 。卡拉OK这股风 , 很快就吹遍了内地 , 就拿北京的卡拉OK举例 , 截至1993年9月 , 北京歌厅数量约为282家 , 不过还是同样的问题 , 那就是价格昂贵 。正所谓有需求 , 就有市场 , 下面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台湾的刘英了 , 也就是钱柜的创始人 。
卡拉OK在中国台湾也同样如此 , 刘英本身是做录像带生意的 , 他发现卡拉OK的公众化唱歌 , 并不符合咱们中国人含蓄的特点 , 而且在做录像带生意时 , 刘英发现虽然有很多人前来试听、试唱 , 但真正愿意掏钱的人却很少 。他就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 最终灵光一闪 , 刘英成功把MTV跟卡拉OK结合在了一起 , 也就是钱柜KTV , 并且他还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
还记得卡拉OK的缺点吗?刘英不仅设立独立的包厢 , 他定的价格也很亲民 , 钱柜KTV不仅拥有更全面的音乐曲库 , 最重要的是 , 所有消费都是明码标价 , 甚至还结合了自助餐的服务 , 酒水、零食等应有尽有 , 这让消费者可以在包厢内尽情享乐 。这种KTV模式 ,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量版KTV” , 在日语中 , 量版就是大量批发的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