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纸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现在越来越变味

有考古证据证明,在西汉时已有纸张出现 。东汉蔡伦(?一121)是个在宫廷管理丝绸制造的宦官,在长期的监造实践中,发现在缫丝池里,会有一些断丝残渣沉淀池底,有可能凝结成“丝纸” 。“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出现,大致表明纸张在西晋已开始普及,但并未完全代替竹简,因为纸的昂贵让普通平民望而却步 。
纸的发明经历了哪四个时间段?

书写纸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现在越来越变味


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 。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 。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 。
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 。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 。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 。
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 。从现存世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纸作为书画纸用 。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 。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 。
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 。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 。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 。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 。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後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 。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 。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 。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後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