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谁的胜算比较大为什么?,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争储

互联网不仅是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和颠覆,也是对传统金融的结构性补偿 。国内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轰轰烈烈,但是你看国外的动静不大 。为什么?第三方支付和电子商务推动了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脱媒发展 。银行财力更雄厚,管理更规范 。如果采用和“互联网金融”一样的技术,“互联网金融”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争储,谁能赢?

理财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谁的胜算比较大为什么?,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争储


最后胜出的,一定是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银行 。互联网金融,说到底只能算是实验性质的,根本撼动不了银行的地位,国内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搞的轰轰烈烈,你看国外反而没多大动静,为什么?是因为国外对于这一块比较保守 。大量事实证明,“互联网金融”还是不太靠谱,骗子混迹其中,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与此相对,互联网金融形成对银行的冲击,但也教会了银行使用互联网技术 。
银行的财力更雄厚,管理更规范,如果采用与“互联网金融”一样的技术,那“互联网金融”还有生存空间吗?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这个空间肯定是存在于未被监管的“灰色地带”,目前,纯粹是无实体的“互联网银行”在国内还没有出现,国外已经有了 。但是,说到底这还是银行,但凡是银行受到的监管肯定非常严厉,这是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区别 。
互联网金融投资怎么样?
理财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谁的胜算比较大为什么?,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争储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 。
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其一是法律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 。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
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 。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