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是指什么时期,中国的史前文明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 )


要说中华文明最深的内核是什么,大概就是聚的观念 。
刚才说聚的意思是取之众人,众人取之 。
纵观历朝历代,一个王朝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合法性,就能坐稳江山,反之,如果只是巧取豪夺,不管民众死活,下场则是覆灭 。
聚的观念产生以后,还衍生出中心的观念 。
道理很简单,要聚就得有中心,没有中心就没办法聚 。
黄帝之所以要铸鼎,实际是打造中心的意思 。
正因有了聚和中心的观念,所以中华文明的特质如同同心圆,是内敛的 。
内敛不代表弱,当他强盛时,其向心力可以吸引周边朝他汇聚,四夷宾服,八方来朝;当他衰弱时,其内聚力又能帮助他重新崛起 。

中国史前文明是指什么时期,中国的史前文明分为哪几个阶段


唐代四夷宾服八方来朝
理解了聚、中心、内敛这三个关键词,就明白中国何以称中国,为什么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什么会王朝兴替,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连绵不绝等等 。
世界其他文明由于少了2万年前的那口锅,也就一直停留在群的观念上 。
群的观念中没有内聚力,没有中心,只有对首领的服从和猎物一样的目标,所以他们在文明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扩张和征服,其实和史前时期没有本质的区别 。
以上说的是聚的观念 。
除此之外,还产生了一个同的观念 。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才是世界的本质,所以,人类原本只认识到不同,只有不同的观念 。
但是,当不同味道的食物,放进陶罐炊煮以后,所有人吃的都是同样味道时,同的观念在我们祖先的脑子里面开始形成 。
有了同的观念,不仅对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意识到不同可以变成同,对人类自身来说,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平等的观念 。
由于与生俱来的差异,人的不平等才是人类的原始观念 。
在没有陶器之前,每次分配食物,部落中的强者一定会分到猎物身上最为精华的部分,而弱者永远吃别人挑剩的 。
但在有了陶器之后,一锅煮的食物不再有差别,强者和弱者吃的都是一样的食物,这是人类平等观念最早的萌芽 。
人们印象中似乎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非常不平等,其实是误读 。
与其他文明比较,中华文明最具平等思想,不过这种平等思想,不是追求那种非要乞丐和皇帝的地位相等,而是乞丐也能做皇帝的平等 。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
中国史前文明是指什么时期,中国的史前文明分为哪几个阶段


陈胜吴广起义
可以说,中华文明能够形成平等、包容,天下大同等思想,都离不开同的这个观念 。
综上,一个聚,一个同,大概是陶器出现后,因为饮食方式的改变,而给我们祖先带来的两个最重要观念 。
这两个观念产生之后,相辅相成,不断强化发展,让我们的祖先在史前时期就与其他人类渐行渐远,进入文明时代后,更是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 。
这种与众不同最后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上 。
为什么中国人不信上帝?圣经出埃及记里面,耶和华说,“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从那地上来,到美好与宽阔之地,到流奶与蜜之地”
耶和华的意思是,跟我走,有好吃的 。
看来,上帝要人信他,也得用食物做诱饵 。
但这诱饵对于中国人来说,明显没有吸引力,一锅在手,啥好吃的没有?!
其实从宗教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作用还是解决人类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共同体问题,一个是平等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