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句采用了拟人化手法 。将羌笛和杨柳作为行为的主动方和被动方,将羌笛的声声“怨”,表达了诗人的情绪;“度”字则赋予了春风人性化的动作 。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和诗人远离家乡的悲愁情怀 。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原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横吹式管乐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所以诗人在玉门关一带听到了羌笛之音 。杨柳:这里指西北地区的杨树和柳树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怨:埋怨,怨怪 。度:度过,越过 。这里是吹过的意思 。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 。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 。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