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以什么见称,他写了哪些诗?( 三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
周、春秋战国时灭国,一般烧了社稷就算国灭 。宗庙很重要,如果烧了,那等于基业亡了 。董卓一把火烧得很惨,所以曹操说宗庙以燔(fan)丧 。以上的细节,都由《三国演义》补足了 。《三国演义》对于这段历史,演义得很有意思,必须说一下 。何进的密谋很快泄露了,因为他犹豫,且到处商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杀人 。张让等宦官当然不闲着 。何太后不同意杀宦官,何进当时有兵权,其实可以单干的,没必要找何太后,何太后自己本来就没靠山 。即便太后不同意,也必造作谋划,有预案,但何进听了妹妹的话,退了出来 。这时候袁绍在宫外等着,一听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出了个坏主意,他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 。”这实在是个坏主意 。首先,注意袁绍的用词,跟史书所述差不多,要“尽诛阉竖” 。阉竖,就是宦官,阉,是被阉割,竖,即齐桓公的宦官竖刁,是个坏蛋,后来就代指坏宦官 。那也罢了,总不能所有宦官都是坏的吧?何进、袁绍要“尽诛”,都给杀光了,这谁听了不害怕,只要是宦官,听了都害怕,那不得拼命?难道等死?这是扩大了对立面 。其次,当时汉政府已经不能完全控制各州府,如果能控制,还会天下大乱吗?既然不能控制,你叫进来怎么办呢?那些人可是带着兵的,能不能驾驭?这是个问题 。但何进、袁绍不想这个问题,用曹操的话说,就是“知少而谋强” 。太高看自己的了 。低估对手,高估自己,只能吃亏 。再其次,既然觉得可以蛮干,不在乎何太后,那就最初不要给何太后说,既然能带兵威胁,还商量个什么?即便要找何太后商量,那也得盘盘何太后的性格、经历,与自己的关系等等 。自己人都搞不明白 。何进跟妹妹商量之前,何进的弟弟就受了宦官的贿赂,在何太后面前说宦官的好话,他很聪明,也不说宦官有多好,他只说无端杀人,是取乱之道 。这些,何进完全不知道,还做着白日梦 。何进听完袁绍的馊主意,竟然说:“此计大妙!”明明馊主意,他偏说是此计大妙 。想都没想就说此计大妙 。然后准备发檄各镇,召兵进京师 。执笔的是大才子陈琳,当时是主簿,他就不同意,他说:“不可!”道理很简单,跟曹操诗里“沐猴而冠带”意思差不多 。陈琳用的是俗语,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 。捂住眼睛抓燕雀,那是自欺欺人 。连麻雀燕子这种小东西尚不能自以为聪明地去欺负,何况国家大事?陈琳还给出了解决办法——将军如今是皇帝的大舅,仗皇威,仗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这么大的力量,要杀几个宦官,如鼓洪炉而燎毛发耳——就像端着一盆大火去烧几根头发,容易的很 。最关键的是,应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 。可见当时有识之士所见略同,曹操诗说何进犹豫不敢断,陈琳说要行权立断,说明这事儿就不能犹豫 。当时曹操也在场的,他先听陈琳说 。陈琳还说弊端,他认为外檄大臣,临犯京阙,很不好,因为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最终只能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成,反生乱 。曹操鼓掌同意 。何进却说:“此懦夫之见也 。”反正何进的特点就是,正确的话,一句不听,馊主意,他认为此计大妙 。真正的沐猴而冠带,知少而谋强 。后来还有侍御史郑泰说,董卓这人我了解,是个豺狼,引进京城,会吃人的 。何进反倒讥笑人家说:“汝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卢植也劝,说董卓面善心狠,进京管不住的 。何进不听,郑泰、卢植干脆辞职不干了 。何进谋未定,张让等宦官却早知道了 。准备先下手为强 。宦官们在长乐宫嘉德门内,埋伏刀斧手五十人 。然后去找何太后诉苦,说:“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锤怜赐教 。”这话明白着问何太后的意见,首先说大将军“矫诏”,先告一状,其次求娘娘赐教,是看何太后的态度 。何太后茫然不觉,竟然说,你们去大将军府谢个罪,这事儿就过去了 。何太后也是自以为是,这二者已经水火不容,相互欲置对方于死地,怎么可能道个歉谢个罪就完事儿了?何况,这跟宦官们所谋不符,他们怎敢出宫?那不是送上门的死么 。于是宦官头子张让说:“若到相府,骨肉齑(jī)粉矣 。望娘娘选大将军入宫谕止之 。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 。”这话很聪明,首先明白自己的情势,他们知道出去之后,会被何进捏成粉末,骨肉不存 。齑,就是捣碎的姜、蒜,想想人的骨头和肉变成蒜泥,得有多惨 。所以,他们让何太后诏何进进宫劝劝,并且说,就算劝了不听,那么我们由娘娘发落 。这话很满足何太后自以为是的性格 。于是何太后喊哥哥何进进宫 。何进得诏旧王宫里跑 。陈琳说,别去啊,这肯定是十常侍(十个近帝宦官)的阴谋,进去找死啊!何进说,切,我妹妹叫我,能有祸事?袁绍劝,咱们密谋泄露,已经不是密谋了,还敢入宫?曹操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先召十常侍出来,再入宫 。”由此可见曹操遇见事情是有具体的解决办法的,不是生劝,这方法很管用其实,应该是最稳妥的办法,如果十常侍不出来,那就说明有问题,不进去就是了 。但何进大笑,说你们这些傻子,真是小儿之见,说的都是小孩子话,我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我如何?这就是真正的知少而谋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以何进的逻辑,自己有点权有点钱,就以为要杀别人搞别人,别人是不会反抗的 。最后袁绍说,你如果一定要进去,我带一些兵保护着,以防不测 。于是袁绍和曹操各选精兵五千,由袁绍的弟弟袁术统领 。一万人保护何进 。这袁术也很有意思,他全身披挂,全副武装,带着兵竟然在青琐门外排兵布阵 。阵势很吓人,但终究不敢带兵入宫,因为带兵入宫,那是公然反叛 。袁绍和曹操哥俩带剑护送何进入宫,到了长乐宫门前,看门的说太后只让大将军一人进去 。何进也不管,昂首挺胸,直挺进去 。没见过送死的人这么昂首挺胸,一副骄傲蛮狠的模样 。刚走到嘉德门前,张让、段珪等冲了出来,包围了何进 。何进话都没说出来,被几个宦官一通责骂,最厉害的一句,是说你说我等是混蛋,世上还有好人吗?然后大门一关,关门打狗,刀斧手尽出,把何进砍成两段 。《三国演义》写到这里还不忘了弄个小诗讽刺一下——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做三公 。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诗很直白,“无谋何进做三公”,其实就是曹操说的,“沐猴而冠带”,穿着三公冠服,人模狗样,但徒具人形 。最关键的是,何进死活不听人言——几番不听忠臣谏 。这是一切做事者的大忌 。历史上凡是自以为是,不听人话的,都没好下场,项羽那么大本事,但就谁的话都不听,乌江自刎都不自悟 。这袁绍跟曹操在宫门外面等,好久不见何进出来 。就大喊:“请将军上车 。”张让等把何进的头从墙上扔出来,说:“将军来啦 。”(这句我编的,非三国的话)还扬言要杀谋反者何进的余党,也就是袁绍曹操等 。袁绍可等到机会了,他们本来就带着兵来的,巴不得有借口,这时候就大喊:“没卵的谋杀大臣,大家都来杀坏人啊 。”袁术带着人在青琐门外放了一把火,袁绍、曹操之冲进去 。见人就剁,都剁成肉泥 。凡是见到没胡子的,看着像宦官的,都杀 。宫中火光冲天 。段珪抓着何太后一起跑,被卢植吓走,何太后跳窗而出,幸亏卢植救了 。评《三国演义》毛宗岗,很有意思,他说,“国舅逾墙,只剩一头;太后跳窗,得保全身 。”这人太坏了 。连何进的弟弟,袁绍也没放过,都砍了 。袁绍又喊了一堆人,到处抓人杀,凡是跟十常侍有关的家属,不分老小,尽皆诛绝 。街上拉住没胡子的,当作宦官杀,机灵一点,反应快的,脱裤子验证,来不及验证的,就被莫名其妙杀了 。袁绍此事做得很过分 。曹操做啥呢?《三国演义》也没在此时抹黑曹操,它写唯独曹操此时忙着救火,并且让何太后稳住局势,四处寻觅汉少帝 。汉少帝被张让劫持了 。这就是曹操写的,“因狩执君王” 。曹操追,张让跑 。张让被逼急了,跳河死了 。汉少帝跟弟弟陈留王吓得不敢出来,在河边乱草之中躲着,躲到四更,露水下来,又饿又冷,兄弟俩相抱痛哭,还怕人听见,只能吞声草莽之中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准备回宫 。董卓来了 。这是个魔鬼 。带兵入京,大权尽揽 。他废了汉少帝,另立陈留王,那孩子更小,更容易控制 。袁绍第一个不同意,他认为皇帝即位不久,也没过失,凭什么废,何况废嫡立庶,那就是谋反 。董卓大怒,他的逻辑很简单,天下事怎么办,我说了算,我说这样办,谁敢不从?你是不是觉得我手中的剑生锈了?袁绍也拔剑,你剑利,我的剑何尝不利!但没打起来,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悬节东门——把官印挂在东门——去了冀州 。曹操也不满意董卓,来了个献刀计,要杀董卓,失败逃亡 。董卓在京城,没人管得住,废了汉少帝,汉少帝就当了五个月皇帝 。立陈留王,只九岁的孩子为帝,即汉献帝 。董卓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这就很不好了,汉之礼,比如皇帝宣董卓进殿,那就是——宣董卓觐见——直接喊名字就行了,但董卓不让喊名字,这叫赞拜不名 。入朝时,要小步快走,就像有些人见了领导那样,但董卓大摇大摆迈着八字步慢慢走,这叫入朝不趋 。何况还带剑穿鞋上殿,这更没规矩 。汉代人不坐椅子,席地而坐,所以入座跟日本人有点像,要脱鞋 。董卓这两样都不干,这叫剑履上殿 。何况他乱杀百姓,抢劫说成杀贼,还把头悬在车上耀武扬威,在城门外焚烧人头立威 。夜宿龙床,宫女妃子随他睡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汉少帝被软禁,每日以泪洗面,有一天见到燕子成双飞,就作了一首诗 。诗也没啥,就是发泄心中怨愤 。结果董卓听闻,说这诗中有怨恨,这不是给我杀你的借口嘛 。就把汉少帝给毒死了,把何太后扔下楼摔死了 。千古以来,都听说某某皇帝搞文字狱,谁知竟然还有皇帝因为文字之罪而死 。《三国演义》这一节,写得很精彩,很有深意 。后来曹操、袁绍等纠合十八州兵来打董卓 。董卓怕了,派铁骑五千,把洛阳城中富豪全部抓了,当成反贼砍了,没收家产 。然后赶羊一样赶着数百万百姓去长安,一把火把洛阳烧了 。这中间无辜百姓多少填了沟壑,多少死得不明不白 。实在是可怜,所以曹操《薤露》诗的最后几句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