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大盛世是哪三个?对应的重要人物又是谁呢?( 三 )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 , 平反冤滥 , 贡赋各随物资产 , 陂池与民同利” , 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 , 明宣宗御驾亲征 , 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 安抚赵王 , 稳定了国内形势 。史载:“仁宣之治 , 吏称其职 , 政得其平 , 纲纪修明 , 仓庾充羡 , 闾阎乐业 , 岁不能灾 。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 , 民气渐舒 , 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曾专列《仁宣致治》卷 , 认为:“明有仁、宣 , 犹周有成、康 , 汉有文、景 。”
政治 , 明代经朱元璋和朱棣的经营 , 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 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 , 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 , 巩固了边疆地区 , 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 。但是在繁荣兴盛的背后也隐伏着社会危机 。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而明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时代也使得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不断深化 , 阶级矛盾日趋紧张 。仁宣二帝为了解决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 , 采取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消除内乱、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政治措施 。
改组内阁 。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 , 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 , 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 , 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 。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 , 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 , 有的人在他与明成祖有分歧时支持过他 , 为此受到了惩处 。[5]明仁宗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 。权谨便是一例 , 他是一名低级官员 , 在洪熙元年(1425年)进入内阁完全是因为他极为孝顺 。同样 , 明仁宗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为了使官僚机器更有效率 , 明仁宗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 。他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 , 于是规定了份额 , 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40%;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 , 在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 。
而后来的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 , 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 。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 。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6]
由于明仁宗的改组 , 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 。自明成祖在位时起 , 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 , 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 。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他们不但官居一品 , 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 , 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 。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 。遵循明仁宗的先例 , 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 。此外 , 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 , 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 , 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 , 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 , 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这样 , 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 , 与以往相比 , 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 , 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 , 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