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心怎么引导,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林林是高中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压力,他日夜苦战,得了神经衰弱 。尽管林林很努力,但他的成绩提升并不快,在年级排在200名之后 。照这样的成绩,林林能考上本科是有点悬了 。父母为了支持林林考大学,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 。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还是全力满足林林的需求 。尽管父母不多言,但林林已感觉到无形的压力 。慢慢地,林林有些抑郁了 。父母看他这样,就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告诉林林要调节自己,不能压力被压垮了 。可林林还是摆脱不了成绩的压力,有段时间他都想放弃高考了,还对父母说:“让我上职校吧,早点工作,早点赚钱 。”林林的父母对他的情况一筹莫展,多年的培养,难道就这样前功尽弃了吗?像林林这样逃避责任的行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其“精神复原力”不行 。何谓“精神复原力”?即人面对逆境、麻烦和强压时,所产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心理过程 。有些人非常耐压,从来不逃避责任,失败了也不垂头丧气,还能从头再来,意志坚如磐石;有些人顶不住高压,一旦失败就心灰意冷,那颗心脆弱的像玻璃 。

孩子玻璃心怎么引导,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


?孩子为什么有颗玻璃心?有颗玻璃心的孩子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父母对这样孩子既失望又着急 。为什么有的孩子有颗玻璃心呢?这与他们父母的养育观念和方式恐怕脱不了干系 。·父母太容易满足孩子孩子作为家里的宝贝,备受宠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父母的爱没有界限,对孩子并没有益处 。比如一些父母溺爱孩子,孩子有任何需要,他们都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习惯了被满足,没有不顺的时候 。但是,在孩子离开父母走进学校后,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待遇,没有特殊可言 。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表现得更优秀 。因此,有的孩子适应这种环境,有的孩子不适应,心理反差极大,就此产生了失落感 。
孩子玻璃心怎么引导,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


·把孩子照顾得太周到有句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意思是你送人鱼吃,只会让人坐享其成,不如教会人张网打渔的本领,才能让他自力更生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待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多大年龄学会什么样的技能,都是顺应成长规律的发展 。如果做父母的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一方面会让孩子懒惰、贪图享受;另一方面会让孩子缺乏学习掌握本领的机会,成长缓慢,难以自立 。试问,一个自信心和本领都不足的孩子,靠什么去竞争和致胜?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
孩子玻璃心怎么引导,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


·没让孩子体验失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允许孩子犯错和试错,让孩子体味失败的滋味,以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可有的父母并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有的父母一味地夸奖孩子,有的父母在很多事情上让着孩子,让孩子有一种“我很强”的错觉 。这样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浪的洗礼,意志品质并不坚强,所谓的“精神复原力”根本不足 。孩子遇到挫折后,一是惊慌失措,二是不能排遣自己的情绪,三是可能就此倒下,不愿再战 。我曾经以为成绩十分优异的同学,就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落在班级十名之后,他竟想不开,选择了跳河 。一颗玻璃心就此粉粹了,同样碎掉的还有他父母的心 。·对孩子的打击和否定与一些父母护着孩子相反,有的父母认为夸奖会使孩子骄傲,所以对孩子进行的是“否定式”的教育 。孩子做对的事情,他们一般不表扬,一旦孩子们出错,他们就会揪住不放,厉声指责 。孩子学习不好,他们会说孩子不聪明、不努力 。孩子因为琐事与好朋友吵架,心里很受伤,他们会说:“一定又是因为你学习不好,人家不愿意和你在一起 。”这样的言语让孩子很受伤,怀疑自己的努力,变得消极敏感,经历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可能哭鼻子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着颗玻璃心,既然孩子的脆弱与父母有关,那么为孩子打造一颗坚如磐石的心,就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