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眼镜,华为眼镜可以配有度数的吗 -(14)


有些东西可以赶超 , 可以弯道跨越 , 但太多的东西不能 , 只能脚踏实地 , 一步一个脚印 , 尤其是人才和组织建设 , 而组织建设的根本又是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 。
如果说华为是一个18万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知识劳动者所构成的巨大的混凝土组织 , 那么华为文化便是其中最强韧的凝胶剂 。
家文化的结果常常是悲剧
少年时读《水浒传》 , 前三分之二部分读的我血脉贲张 , 忠义侠情 , 大口喝酒 , 快刀复仇……但读到后三分之一就很郁闷 , 很受伤:怎么那么好的兄弟说翻就翻了 , 而且极端冷血和残酷 , 不都信誓旦旦地结过义拜过把子吗?
这些年研究企业组织史 , 阅读、观察和经见的多了 , 突然醒悟:“梁山聚义”原本是一部创业故事 , 过程充满了人性较量 , 每一页表现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忠诚与背叛 。企业家们不妨闲时翻翻 , 把它当作小说版的、中国式的、反面的人力资源教科书 。事实上 , 我们的多数企业组织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梁山模式”的影子 。
“梁山模式”的精髓是情义观 。你没钱 , 我也没钱 , 大家合伙去抢 , 抢完后论功分赏、就地分脏 , 分银子分位子分码头 , 唯独不分使命与理想 , 因为这样的乌合组织本就没有使命与理想 。
“梁山结义”的一大特征是 , 一群人忽喇喇聚拢而来 , 每个人都有着“不凡的过往”——人人都是“老江湖” , 大都带有成分很杂的、鲜明粗砺的自我价值观和功利色彩 , 因此从“创业”起步时 , 这个草寇班子就充满了互相算计、大阴谋与小阳谋、站队跟人与吹吹拍拍、利诱权诱与威逼恐嚇……经历一番震荡后 , 才形成暂时的组织平衡 , 但平衡、稳定的前提是:壁垒分明的上下等级和层层效忠的江湖文化 。“兄弟”、“大哥”、“老大”这样的称谓在中国的企业组织中盛行 , 创始人或企业的各级主管也娴熟于、热衷于以这样的称呼和方式维护、维系与员工的关系 。
夫妻店、父子兵、兄弟帮、校友舍友战友结盟创业 , 这是许多民营企业的原型构成 , 它的前提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历史烙印:家文化 , 扩展开来就是血缘或准血缘关系之上的熟人文化 。正因为是“自己人”—儿子或者“义子”“类义子” , 所以充分信任 , 充分放权 , 用人不疑……
但结果常常是悲剧性的 。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30年前 , 43岁的任正非走投无路之际 , 也去创业 。华为最早期的文化同样具有江湖色调 , 一群失意者、落魄者相聚一起 , 背后的动机既简单又复杂:实现对财富和权力的巨大饥饿感 。但不到几年 , 华为的员工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位人到中年的理想主义者和一帮20出头的热血知识分子 。
任正非阳光 , 激情 , 拥有罕见的活力 , 和对人性的穿透力与掌控力 , 更有点唐吉诃德的影子:碰壁不断 , 挫折无数 , 但却始终乐观、乐观地“举着长矛战风车” , 而追随他的一帮年轻的“桑丘”(桑丘:唐吉诃德的跟随者) , 一边批评甚至嘲笑着老板 , 一边激情澎湃地跟着老板闯世界 。
华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 , 常常被研究者和学习华为的企业家们所忽略 , 这即是:创始人和早期创始团队群体的年龄相差20多岁左右 , 而更重要的是 ,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华为 , 充满幻想 , 热血沸腾 , 敢于冒险 , 愿意相信 , “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画”——任正非从一开始就用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塑造、反复塑造这些一批一批的年轻华为人——“你们一定要对客户好 , 对客户好华为就好 , 华为好你们就好……”选择相信的人留了下来 , 与任正非与同龄人一起奋斗 , 20年过去了 , 他们中的不少人成长为业界知名的科学家、专家和华为的高级干部 , 也进而构成了华为强大的内生型组织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