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王安石

1,王安石钟山即事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王安石


2,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意思是:就现实事件书写著名文章,除此以外,并不受其他(体裁、内容等)的束缚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王安石】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王安石


3,杜甫在唐代的地位如何如果把杜甫从唐代拿掉唐诗会不会垮掉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目前对于唐朝阶段的划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大概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开元进入“盛唐”;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盛唐转折点,历经八年,国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进入“中唐”,持续70年修生养息,之后内外交困,进入“晚唐”阶段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诗坛大家,还有“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著名的时期 。但是,如果真的论人才的数量和对后世的影响,“中晚唐”是要超过“盛唐”时期的 。中晚唐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古代,文学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几乎所有参与天下治理的士子都是文学上的好手,他们在当时写下的表达治国理想、抒发个人胸怀的诗歌文章在今天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这些内容都属于一个士人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设立的标签 。那么,每一次诗歌和文章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这些士人对社会整体看法的革新 。即文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是同一种现象 。而中晚唐阶段里,就在诗歌和文章领域里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 。在诗歌领域中,白居易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顾名思义,是和“乐府”有很深关联 。“汉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本为歌功颂德的机构,后来这一形式被民间文士所青睐,创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诗歌,形成了“美刺”传统 。经过曹操“以古题写时事”的变革,“乐府”体裁的诗歌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阶段,统治者迷恋声色,追求华美,“乐府”诗歌有了南北之别 。北朝的乐府基本都是民歌,以短快为主,偶有如《木兰诗》这样的较长篇幅;南朝乐府基本都是宫廷声乐,以歌咏爱情、美人等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 。这样一来,“乐府”中的美刺精神就被埋没了,这一文体成为了一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初唐和盛唐时期虽然文风有所变革,但未竟全功 。杜甫在曹操“古题写时事”之后,又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法,也就是自己另拟乐府诗题,比如“三吏三别”都属此列 。而这一现状其实是杜甫在中唐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重大影响,李白等人生活的盛唐时期还没有形成风气 。所以很多人认为杜甫应该算作“中唐”诗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初盛中晚”主要是以政治环境来划分的,不能和文学领域一一对应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的时代里,白居易、元稹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此“乐府”这一体裁的诗歌又开始关注现实意义了,为了和古题乐府等相区分,命名为“新乐府” 。“乐府”诗歌不同于李白古风、杜甫新体诗等作品,它更接近于民间,属于诗歌领域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在此之前的诗歌变革还没有过于重视 。自白居易之后,“新乐府”成为了后世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历来都有传承者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诗史吴伟业,其“梅村体”叙事诗有很明显的元白“长庆体”的遗风,代表作就是《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就出于此诗 。在文章领域中,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提到韩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评语,叫做: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大文豪苏轼对韩愈功绩的一个评价,极为贴切 。当时文风凋敝已久,初盛唐的文风变革又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在文章领域里影响较小 。所以,初盛唐的文章骈俪风习较盛,这是六朝遗韵所致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当以重振根基为主,需要实干者,这些绮糜文风自然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选拔 。所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就在文章领域里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文以载道 。虽然“文以载道”的出处在于宋代,但其精神和中唐时期“文以明道”是一致的,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 。从此之后,士人摒弃了六朝以来绮糜文风,转而学习先秦古文的技法,以内容为主,不再过于关注形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扭转 。虽然中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从人才上来说脚踏实地者更多 。中晚唐的社会风貌,在后来的时代里经常出现“中晚唐”影响的深远,不仅仅在于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习和社会风貌,更是因为在后世的很多朝代里都成为了一个固有的规律 。先说中唐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两次重大变革分别发生在诗、文领域,其实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关注实际问题 。宋代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韩柳古文运动其实是同一性质的改革 。宋代初期也发生了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风潮,比如“西昆体”诗歌的出现,骈俪文风也有所抬头 。这种风气极大影响了士人的关注点,就连科举考试也受此影响,官办学校中也推崇这种文风 。欧阳修、范仲淹以及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认识到文学对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于是和中唐时期的韩、柳一样,推崇古文技法,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历史,从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之后,宋代朝政多是在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的争论其实都是在这一境况中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道这种变化只是继承了唐代吗?之前的时代里有没有出现呢?唐代是处于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上,之前的时期,诗歌以古风、杂言等为主,风气以骈俪等为主,直到唐代新体诗成熟并成为了诗坛主流,文学上也开始关注先秦古文的写法 。而科举考试也逐渐成熟,士人作品成为了其入仕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文学变革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的做法,在唐代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有效的,这是之前朝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而“晚唐”的文学风貌又在后来王朝“末世”里经常出现 。“晚唐”这一阶段和“初、盛、中唐”有很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在文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心理上,我们从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当中很明显能窥视到一种较为“颓废”的心态 。之前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在了,甚至如中唐那般批判社会弊病的勇气,或者说兴趣都已经消磨殆尽,这一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有点消极遁世的态度 。中唐时期那些讲述“戍边之苦”、“宫廷靡费”等等社会症结的作品,其实还蕴藏着对于社会改革的期许,但是到了晚唐,这一类的作品就不再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了,而是转向了文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力感 。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看不到更为光明的未来,那么这些人往往就转向内心世界,以诗文诉苦,或者讲一些较为朦胧的内容,比如李商隐、罗隐等人 。与诗歌不同的,晚唐小品文倒是有些实际内容,但因为文风的变革往往落后于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有可能是上个阶段未曾来得及转变的遗留问题 。这样的心绪我们在宋末、在明末、在清末其实都能见到,王朝“末世”的文人基本上都会去学习晚唐的风气,用于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同样境遇的文人,经常会出现“出入于中晚唐”的评价,就是这一时期对于后世的影响 。“盛唐”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气象,这是一个令人心折的时代,但其形成需要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社会、开放的心理等等,条件过于苛刻 。所以,要论对于后世社会变革、心理、风貌的影响,“中晚唐”才更大一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目前对于唐朝阶段的划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大概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开元进入“盛唐”;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盛唐转折点,历经八年,国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进入“中唐”,持续70年修生养息,之后内外交困,进入“晚唐”阶段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诗坛大家,还有“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著名的时期 。但是,如果真的论人才的数量和对后世的影响,“中晚唐”是要超过“盛唐”时期的 。中晚唐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古代,文学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几乎所有参与天下治理的士子都是文学上的好手,他们在当时写下的表达治国理想、抒发个人胸怀的诗歌文章在今天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这些内容都属于一个士人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设立的标签 。那么,每一次诗歌和文章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这些士人对社会整体看法的革新 。即文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是同一种现象 。而中晚唐阶段里,就在诗歌和文章领域里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 。在诗歌领域中,白居易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顾名思义,是和“乐府”有很深关联 。“汉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本为歌功颂德的机构,后来这一形式被民间文士所青睐,创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诗歌,形成了“美刺”传统 。经过曹操“以古题写时事”的变革,“乐府”体裁的诗歌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阶段,统治者迷恋声色,追求华美,“乐府”诗歌有了南北之别 。北朝的乐府基本都是民歌,以短快为主,偶有如《木兰诗》这样的较长篇幅;南朝乐府基本都是宫廷声乐,以歌咏爱情、美人等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 。这样一来,“乐府”中的美刺精神就被埋没了,这一文体成为了一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初唐和盛唐时期虽然文风有所变革,但未竟全功 。杜甫在曹操“古题写时事”之后,又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法,也就是自己另拟乐府诗题,比如“三吏三别”都属此列 。而这一现状其实是杜甫在中唐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重大影响,李白等人生活的盛唐时期还没有形成风气 。所以很多人认为杜甫应该算作“中唐”诗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初盛中晚”主要是以政治环境来划分的,不能和文学领域一一对应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的时代里,白居易、元稹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此“乐府”这一体裁的诗歌又开始关注现实意义了,为了和古题乐府等相区分,命名为“新乐府” 。“乐府”诗歌不同于李白古风、杜甫新体诗等作品,它更接近于民间,属于诗歌领域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在此之前的诗歌变革还没有过于重视 。自白居易之后,“新乐府”成为了后世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历来都有传承者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诗史吴伟业,其“梅村体”叙事诗有很明显的元白“长庆体”的遗风,代表作就是《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就出于此诗 。在文章领域中,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提到韩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评语,叫做: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大文豪苏轼对韩愈功绩的一个评价,极为贴切 。当时文风凋敝已久,初盛唐的文风变革又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在文章领域里影响较小 。所以,初盛唐的文章骈俪风习较盛,这是六朝遗韵所致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当以重振根基为主,需要实干者,这些绮糜文风自然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选拔 。所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就在文章领域里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文以载道 。虽然“文以载道”的出处在于宋代,但其精神和中唐时期“文以明道”是一致的,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 。从此之后,士人摒弃了六朝以来绮糜文风,转而学习先秦古文的技法,以内容为主,不再过于关注形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扭转 。虽然中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从人才上来说脚踏实地者更多 。中晚唐的社会风貌,在后来的时代里经常出现“中晚唐”影响的深远,不仅仅在于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习和社会风貌,更是因为在后世的很多朝代里都成为了一个固有的规律 。先说中唐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两次重大变革分别发生在诗、文领域,其实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关注实际问题 。宋代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韩柳古文运动其实是同一性质的改革 。宋代初期也发生了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风潮,比如“西昆体”诗歌的出现,骈俪文风也有所抬头 。这种风气极大影响了士人的关注点,就连科举考试也受此影响,官办学校中也推崇这种文风 。欧阳修、范仲淹以及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认识到文学对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于是和中唐时期的韩、柳一样,推崇古文技法,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历史,从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之后,宋代朝政多是在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的争论其实都是在这一境况中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道这种变化只是继承了唐代吗?之前的时代里有没有出现呢?唐代是处于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上,之前的时期,诗歌以古风、杂言等为主,风气以骈俪等为主,直到唐代新体诗成熟并成为了诗坛主流,文学上也开始关注先秦古文的写法 。而科举考试也逐渐成熟,士人作品成为了其入仕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文学变革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的做法,在唐代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有效的,这是之前朝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而“晚唐”的文学风貌又在后来王朝“末世”里经常出现 。“晚唐”这一阶段和“初、盛、中唐”有很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在文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心理上,我们从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当中很明显能窥视到一种较为“颓废”的心态 。之前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在了,甚至如中唐那般批判社会弊病的勇气,或者说兴趣都已经消磨殆尽,这一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有点消极遁世的态度 。中唐时期那些讲述“戍边之苦”、“宫廷靡费”等等社会症结的作品,其实还蕴藏着对于社会改革的期许,但是到了晚唐,这一类的作品就不再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了,而是转向了文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力感 。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看不到更为光明的未来,那么这些人往往就转向内心世界,以诗文诉苦,或者讲一些较为朦胧的内容,比如李商隐、罗隐等人 。与诗歌不同的,晚唐小品文倒是有些实际内容,但因为文风的变革往往落后于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有可能是上个阶段未曾来得及转变的遗留问题 。这样的心绪我们在宋末、在明末、在清末其实都能见到,王朝“末世”的文人基本上都会去学习晚唐的风气,用于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同样境遇的文人,经常会出现“出入于中晚唐”的评价,就是这一时期对于后世的影响 。“盛唐”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气象,这是一个令人心折的时代,但其形成需要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社会、开放的心理等等,条件过于苛刻 。所以,要论对于后世社会变革、心理、风貌的影响,“中晚唐”才更大一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首先说明一点,李白跟杜甫两人虽然在后世齐名,一个被称作“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在当时的唐朝来说,两人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名气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把李白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那么杜甫就相当于黑夜里的一颗灰朦的星星,不仅如此他还屡遭白眼 。他的诗被追捧以及地位为李白平齐根本就是之后的事情 。直到宋朝时期,他高超的技艺手法才被人们发现,另外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怀很受当时思想的欢迎,他的诗歌才被一步步推崇,达到古典诗歌的顶峰 。另外,他非常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在韵律诗方面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就说他那一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律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的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其实杜甫的境遇跟梵高是一样的,生前穷困潦倒并不出名,而直到后世他们的作品才被一步步发掘进而地位达到生前没有的高度,说其幸运呢?生前并没有享受到一些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尊崇,说其不幸呢?而其后的作品又很少人难以超越甚至被尊为经典 。人生短短几个秋,可惜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英年早逝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成了绝篇,不然以他们的才情,又可以诞生怎样的经典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目前对于唐朝阶段的划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大概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开元进入“盛唐”;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盛唐转折点,历经八年,国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进入“中唐”,持续70年修生养息,之后内外交困,进入“晚唐”阶段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诗坛大家,还有“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著名的时期 。但是,如果真的论人才的数量和对后世的影响,“中晚唐”是要超过“盛唐”时期的 。中晚唐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古代,文学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几乎所有参与天下治理的士子都是文学上的好手,他们在当时写下的表达治国理想、抒发个人胸怀的诗歌文章在今天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这些内容都属于一个士人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设立的标签 。那么,每一次诗歌和文章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这些士人对社会整体看法的革新 。即文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是同一种现象 。而中晚唐阶段里,就在诗歌和文章领域里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 。在诗歌领域中,白居易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顾名思义,是和“乐府”有很深关联 。“汉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本为歌功颂德的机构,后来这一形式被民间文士所青睐,创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诗歌,形成了“美刺”传统 。经过曹操“以古题写时事”的变革,“乐府”体裁的诗歌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阶段,统治者迷恋声色,追求华美,“乐府”诗歌有了南北之别 。北朝的乐府基本都是民歌,以短快为主,偶有如《木兰诗》这样的较长篇幅;南朝乐府基本都是宫廷声乐,以歌咏爱情、美人等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 。这样一来,“乐府”中的美刺精神就被埋没了,这一文体成为了一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初唐和盛唐时期虽然文风有所变革,但未竟全功 。杜甫在曹操“古题写时事”之后,又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法,也就是自己另拟乐府诗题,比如“三吏三别”都属此列 。而这一现状其实是杜甫在中唐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重大影响,李白等人生活的盛唐时期还没有形成风气 。所以很多人认为杜甫应该算作“中唐”诗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初盛中晚”主要是以政治环境来划分的,不能和文学领域一一对应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的时代里,白居易、元稹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此“乐府”这一体裁的诗歌又开始关注现实意义了,为了和古题乐府等相区分,命名为“新乐府” 。“乐府”诗歌不同于李白古风、杜甫新体诗等作品,它更接近于民间,属于诗歌领域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在此之前的诗歌变革还没有过于重视 。自白居易之后,“新乐府”成为了后世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历来都有传承者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诗史吴伟业,其“梅村体”叙事诗有很明显的元白“长庆体”的遗风,代表作就是《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就出于此诗 。在文章领域中,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提到韩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评语,叫做: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大文豪苏轼对韩愈功绩的一个评价,极为贴切 。当时文风凋敝已久,初盛唐的文风变革又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在文章领域里影响较小 。所以,初盛唐的文章骈俪风习较盛,这是六朝遗韵所致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当以重振根基为主,需要实干者,这些绮糜文风自然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选拔 。所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就在文章领域里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文以载道 。虽然“文以载道”的出处在于宋代,但其精神和中唐时期“文以明道”是一致的,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 。从此之后,士人摒弃了六朝以来绮糜文风,转而学习先秦古文的技法,以内容为主,不再过于关注形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扭转 。虽然中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从人才上来说脚踏实地者更多 。中晚唐的社会风貌,在后来的时代里经常出现“中晚唐”影响的深远,不仅仅在于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习和社会风貌,更是因为在后世的很多朝代里都成为了一个固有的规律 。先说中唐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两次重大变革分别发生在诗、文领域,其实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关注实际问题 。宋代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韩柳古文运动其实是同一性质的改革 。宋代初期也发生了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风潮,比如“西昆体”诗歌的出现,骈俪文风也有所抬头 。这种风气极大影响了士人的关注点,就连科举考试也受此影响,官办学校中也推崇这种文风 。欧阳修、范仲淹以及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认识到文学对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于是和中唐时期的韩、柳一样,推崇古文技法,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历史,从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之后,宋代朝政多是在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的争论其实都是在这一境况中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道这种变化只是继承了唐代吗?之前的时代里有没有出现呢?唐代是处于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上,之前的时期,诗歌以古风、杂言等为主,风气以骈俪等为主,直到唐代新体诗成熟并成为了诗坛主流,文学上也开始关注先秦古文的写法 。而科举考试也逐渐成熟,士人作品成为了其入仕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文学变革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的做法,在唐代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有效的,这是之前朝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而“晚唐”的文学风貌又在后来王朝“末世”里经常出现 。“晚唐”这一阶段和“初、盛、中唐”有很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在文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心理上,我们从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当中很明显能窥视到一种较为“颓废”的心态 。之前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在了,甚至如中唐那般批判社会弊病的勇气,或者说兴趣都已经消磨殆尽,这一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有点消极遁世的态度 。中唐时期那些讲述“戍边之苦”、“宫廷靡费”等等社会症结的作品,其实还蕴藏着对于社会改革的期许,但是到了晚唐,这一类的作品就不再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了,而是转向了文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力感 。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看不到更为光明的未来,那么这些人往往就转向内心世界,以诗文诉苦,或者讲一些较为朦胧的内容,比如李商隐、罗隐等人 。与诗歌不同的,晚唐小品文倒是有些实际内容,但因为文风的变革往往落后于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有可能是上个阶段未曾来得及转变的遗留问题 。这样的心绪我们在宋末、在明末、在清末其实都能见到,王朝“末世”的文人基本上都会去学习晚唐的风气,用于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同样境遇的文人,经常会出现“出入于中晚唐”的评价,就是这一时期对于后世的影响 。“盛唐”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气象,这是一个令人心折的时代,但其形成需要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社会、开放的心理等等,条件过于苛刻 。所以,要论对于后世社会变革、心理、风貌的影响,“中晚唐”才更大一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首先说明一点,李白跟杜甫两人虽然在后世齐名,一个被称作“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在当时的唐朝来说,两人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名气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把李白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那么杜甫就相当于黑夜里的一颗灰朦的星星,不仅如此他还屡遭白眼 。他的诗被追捧以及地位为李白平齐根本就是之后的事情 。直到宋朝时期,他高超的技艺手法才被人们发现,另外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怀很受当时思想的欢迎,他的诗歌才被一步步推崇,达到古典诗歌的顶峰 。另外,他非常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在韵律诗方面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就说他那一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律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的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其实杜甫的境遇跟梵高是一样的,生前穷困潦倒并不出名,而直到后世他们的作品才被一步步发掘进而地位达到生前没有的高度,说其幸运呢?生前并没有享受到一些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尊崇,说其不幸呢?而其后的作品又很少人难以超越甚至被尊为经典 。人生短短几个秋,可惜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英年早逝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成了绝篇,不然以他们的才情,又可以诞生怎样的经典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诗圣杜甫忧民国,诗仙李白爱山川 。两位著名诗人合称大李杜(李商稳,杜牧为小李杜其都是著名诗人诗作家) 。他们的诗作贯穿大江南北,深入各民旅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诗词不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同时走进了世界喜欢诗词人的心中,他们诗词有着很多版本 。被世人传颂着 。由其近些年人们对古诗词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一些呀呀学语孩童都能吟颂们的一些名诗 。电视台举办的飞花令诗词比賽中就有很多他们的佳作被选λ賽题中 。可见影响力范围之广大是言表不尽、诉说不完的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目前对于唐朝阶段的划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大概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开元进入“盛唐”;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盛唐转折点,历经八年,国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进入“中唐”,持续70年修生养息,之后内外交困,进入“晚唐”阶段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诗坛大家,还有“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著名的时期 。但是,如果真的论人才的数量和对后世的影响,“中晚唐”是要超过“盛唐”时期的 。中晚唐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古代,文学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几乎所有参与天下治理的士子都是文学上的好手,他们在当时写下的表达治国理想、抒发个人胸怀的诗歌文章在今天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这些内容都属于一个士人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设立的标签 。那么,每一次诗歌和文章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这些士人对社会整体看法的革新 。即文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是同一种现象 。而中晚唐阶段里,就在诗歌和文章领域里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 。在诗歌领域中,白居易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顾名思义,是和“乐府”有很深关联 。“汉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本为歌功颂德的机构,后来这一形式被民间文士所青睐,创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诗歌,形成了“美刺”传统 。经过曹操“以古题写时事”的变革,“乐府”体裁的诗歌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阶段,统治者迷恋声色,追求华美,“乐府”诗歌有了南北之别 。北朝的乐府基本都是民歌,以短快为主,偶有如《木兰诗》这样的较长篇幅;南朝乐府基本都是宫廷声乐,以歌咏爱情、美人等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 。这样一来,“乐府”中的美刺精神就被埋没了,这一文体成为了一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初唐和盛唐时期虽然文风有所变革,但未竟全功 。杜甫在曹操“古题写时事”之后,又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法,也就是自己另拟乐府诗题,比如“三吏三别”都属此列 。而这一现状其实是杜甫在中唐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重大影响,李白等人生活的盛唐时期还没有形成风气 。所以很多人认为杜甫应该算作“中唐”诗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初盛中晚”主要是以政治环境来划分的,不能和文学领域一一对应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的时代里,白居易、元稹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此“乐府”这一体裁的诗歌又开始关注现实意义了,为了和古题乐府等相区分,命名为“新乐府” 。“乐府”诗歌不同于李白古风、杜甫新体诗等作品,它更接近于民间,属于诗歌领域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在此之前的诗歌变革还没有过于重视 。自白居易之后,“新乐府”成为了后世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历来都有传承者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诗史吴伟业,其“梅村体”叙事诗有很明显的元白“长庆体”的遗风,代表作就是《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就出于此诗 。在文章领域中,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提到韩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评语,叫做: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大文豪苏轼对韩愈功绩的一个评价,极为贴切 。当时文风凋敝已久,初盛唐的文风变革又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在文章领域里影响较小 。所以,初盛唐的文章骈俪风习较盛,这是六朝遗韵所致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当以重振根基为主,需要实干者,这些绮糜文风自然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选拔 。所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就在文章领域里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文以载道 。虽然“文以载道”的出处在于宋代,但其精神和中唐时期“文以明道”是一致的,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 。从此之后,士人摒弃了六朝以来绮糜文风,转而学习先秦古文的技法,以内容为主,不再过于关注形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扭转 。虽然中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从人才上来说脚踏实地者更多 。中晚唐的社会风貌,在后来的时代里经常出现“中晚唐”影响的深远,不仅仅在于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习和社会风貌,更是因为在后世的很多朝代里都成为了一个固有的规律 。先说中唐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两次重大变革分别发生在诗、文领域,其实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关注实际问题 。宋代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韩柳古文运动其实是同一性质的改革 。宋代初期也发生了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风潮,比如“西昆体”诗歌的出现,骈俪文风也有所抬头 。这种风气极大影响了士人的关注点,就连科举考试也受此影响,官办学校中也推崇这种文风 。欧阳修、范仲淹以及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认识到文学对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于是和中唐时期的韩、柳一样,推崇古文技法,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历史,从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之后,宋代朝政多是在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的争论其实都是在这一境况中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道这种变化只是继承了唐代吗?之前的时代里有没有出现呢?唐代是处于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上,之前的时期,诗歌以古风、杂言等为主,风气以骈俪等为主,直到唐代新体诗成熟并成为了诗坛主流,文学上也开始关注先秦古文的写法 。而科举考试也逐渐成熟,士人作品成为了其入仕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文学变革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的做法,在唐代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有效的,这是之前朝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而“晚唐”的文学风貌又在后来王朝“末世”里经常出现 。“晚唐”这一阶段和“初、盛、中唐”有很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在文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心理上,我们从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当中很明显能窥视到一种较为“颓废”的心态 。之前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在了,甚至如中唐那般批判社会弊病的勇气,或者说兴趣都已经消磨殆尽,这一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有点消极遁世的态度 。中唐时期那些讲述“戍边之苦”、“宫廷靡费”等等社会症结的作品,其实还蕴藏着对于社会改革的期许,但是到了晚唐,这一类的作品就不再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了,而是转向了文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力感 。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看不到更为光明的未来,那么这些人往往就转向内心世界,以诗文诉苦,或者讲一些较为朦胧的内容,比如李商隐、罗隐等人 。与诗歌不同的,晚唐小品文倒是有些实际内容,但因为文风的变革往往落后于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有可能是上个阶段未曾来得及转变的遗留问题 。这样的心绪我们在宋末、在明末、在清末其实都能见到,王朝“末世”的文人基本上都会去学习晚唐的风气,用于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同样境遇的文人,经常会出现“出入于中晚唐”的评价,就是这一时期对于后世的影响 。“盛唐”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气象,这是一个令人心折的时代,但其形成需要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社会、开放的心理等等,条件过于苛刻 。所以,要论对于后世社会变革、心理、风貌的影响,“中晚唐”才更大一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被后世称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长篇叙事诗 。读后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农夫认为,仅这三篇叙事长诗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欧北诗话》中评价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並认为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而二诗(指长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 。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 。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目前对于唐朝阶段的划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大概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开元进入“盛唐”;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盛唐转折点,历经八年,国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进入“中唐”,持续70年修生养息,之后内外交困,进入“晚唐”阶段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诗坛大家,还有“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著名的时期 。但是,如果真的论人才的数量和对后世的影响,“中晚唐”是要超过“盛唐”时期的 。中晚唐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古代,文学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 。几乎所有参与天下治理的士子都是文学上的好手,他们在当时写下的表达治国理想、抒发个人胸怀的诗歌文章在今天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这些内容都属于一个士人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设立的标签 。那么,每一次诗歌和文章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这些士人对社会整体看法的革新 。即文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是同一种现象 。而中晚唐阶段里,就在诗歌和文章领域里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 。在诗歌领域中,白居易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顾名思义,是和“乐府”有很深关联 。“汉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本为歌功颂德的机构,后来这一形式被民间文士所青睐,创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诗歌,形成了“美刺”传统 。经过曹操“以古题写时事”的变革,“乐府”体裁的诗歌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阶段,统治者迷恋声色,追求华美,“乐府”诗歌有了南北之别 。北朝的乐府基本都是民歌,以短快为主,偶有如《木兰诗》这样的较长篇幅;南朝乐府基本都是宫廷声乐,以歌咏爱情、美人等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 。这样一来,“乐府”中的美刺精神就被埋没了,这一文体成为了一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初唐和盛唐时期虽然文风有所变革,但未竟全功 。杜甫在曹操“古题写时事”之后,又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法,也就是自己另拟乐府诗题,比如“三吏三别”都属此列 。而这一现状其实是杜甫在中唐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重大影响,李白等人生活的盛唐时期还没有形成风气 。所以很多人认为杜甫应该算作“中唐”诗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初盛中晚”主要是以政治环境来划分的,不能和文学领域一一对应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的时代里,白居易、元稹等人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此“乐府”这一体裁的诗歌又开始关注现实意义了,为了和古题乐府等相区分,命名为“新乐府” 。“乐府”诗歌不同于李白古风、杜甫新体诗等作品,它更接近于民间,属于诗歌领域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在此之前的诗歌变革还没有过于重视 。自白居易之后,“新乐府”成为了后世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历来都有传承者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诗史吴伟业,其“梅村体”叙事诗有很明显的元白“长庆体”的遗风,代表作就是《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就出于此诗 。在文章领域中,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提到韩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评语,叫做: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大文豪苏轼对韩愈功绩的一个评价,极为贴切 。当时文风凋敝已久,初盛唐的文风变革又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在文章领域里影响较小 。所以,初盛唐的文章骈俪风习较盛,这是六朝遗韵所致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当以重振根基为主,需要实干者,这些绮糜文风自然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选拔 。所以,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就在文章领域里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文以载道 。虽然“文以载道”的出处在于宋代,但其精神和中唐时期“文以明道”是一致的,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 。从此之后,士人摒弃了六朝以来绮糜文风,转而学习先秦古文的技法,以内容为主,不再过于关注形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扭转 。虽然中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从人才上来说脚踏实地者更多 。中晚唐的社会风貌,在后来的时代里经常出现“中晚唐”影响的深远,不仅仅在于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习和社会风貌,更是因为在后世的很多朝代里都成为了一个固有的规律 。先说中唐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时期的两次重大变革分别发生在诗、文领域,其实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关注实际问题 。宋代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韩柳古文运动其实是同一性质的改革 。宋代初期也发生了过于重视形式主义的风潮,比如“西昆体”诗歌的出现,骈俪文风也有所抬头 。这种风气极大影响了士人的关注点,就连科举考试也受此影响,官办学校中也推崇这种文风 。欧阳修、范仲淹以及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认识到文学对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于是和中唐时期的韩、柳一样,推崇古文技法,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历史,从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之后,宋代朝政多是在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的争论其实都是在这一境况中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难道这种变化只是继承了唐代吗?之前的时代里有没有出现呢?唐代是处于文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上,之前的时期,诗歌以古风、杂言等为主,风气以骈俪等为主,直到唐代新体诗成熟并成为了诗坛主流,文学上也开始关注先秦古文的写法 。而科举考试也逐渐成熟,士人作品成为了其入仕的关键所在 。所以,以文学变革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的做法,在唐代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有效的,这是之前朝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而“晚唐”的文学风貌又在后来王朝“末世”里经常出现 。“晚唐”这一阶段和“初、盛、中唐”有很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在文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心理上,我们从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当中很明显能窥视到一种较为“颓废”的心态 。之前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在了,甚至如中唐那般批判社会弊病的勇气,或者说兴趣都已经消磨殆尽,这一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有点消极遁世的态度 。中唐时期那些讲述“戍边之苦”、“宫廷靡费”等等社会症结的作品,其实还蕴藏着对于社会改革的期许,但是到了晚唐,这一类的作品就不再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了,而是转向了文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力感 。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看不到更为光明的未来,那么这些人往往就转向内心世界,以诗文诉苦,或者讲一些较为朦胧的内容,比如李商隐、罗隐等人 。与诗歌不同的,晚唐小品文倒是有些实际内容,但因为文风的变革往往落后于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有可能是上个阶段未曾来得及转变的遗留问题 。这样的心绪我们在宋末、在明末、在清末其实都能见到,王朝“末世”的文人基本上都会去学习晚唐的风气,用于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同样境遇的文人,经常会出现“出入于中晚唐”的评价,就是这一时期对于后世的影响 。“盛唐”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气象,这是一个令人心折的时代,但其形成需要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社会、开放的心理等等,条件过于苛刻 。所以,要论对于后世社会变革、心理、风貌的影响,“中晚唐”才更大一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首先说明一点,李白跟杜甫两人虽然在后世齐名,一个被称作“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在当时的唐朝来说,两人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名气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把李白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那么杜甫就相当于黑夜里的一颗灰朦的星星,不仅如此他还屡遭白眼 。他的诗被追捧以及地位为李白平齐根本就是之后的事情 。直到宋朝时期,他高超的技艺手法才被人们发现,另外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怀很受当时思想的欢迎,他的诗歌才被一步步推崇,达到古典诗歌的顶峰 。另外,他非常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在韵律诗方面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就说他那一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律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的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其实杜甫的境遇跟梵高是一样的,生前穷困潦倒并不出名,而直到后世他们的作品才被一步步发掘进而地位达到生前没有的高度,说其幸运呢?生前并没有享受到一些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尊崇,说其不幸呢?而其后的作品又很少人难以超越甚至被尊为经典 。人生短短几个秋,可惜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英年早逝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成了绝篇,不然以他们的才情,又可以诞生怎样的经典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