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才能成功书籍,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为什么大部分人会碌碌无为?

偏执狂才能成功书籍,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1、大部分人的天花板都是父母,原生家庭就是穷苦老百姓,很少有人冲破,实现阶层跨越 。2、多数人的勤劳只是在低效重复,并没有创造价值,所以收入很低,穷的很稳定 。3、大多数人没有延迟满足,都喜欢沉迷短期快乐 。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人和事上 。4、多数人都注重小利、小聪明,不肯吃小亏,看不到大的机会,没有远见和格局 。
5、多数人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贪婪成瘾,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下,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6、多数人无法客观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承认自己有错,自己始终无法进步 。7、多数人赚钱容易,花钱更容易,不会守财、理财 。8、多数人没有持续学习力,出了校门,书本就不看了 。但世界一直在变,人不进步,就被淘汰 。9、大多数人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很低 。
10、大多数不习惯独立,就想依靠,想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 。11、大多数人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世界,总是在彷徨、后悔中度过 。12、大部分人生出来就负担很重 。注定一生奔波劳碌,也只够吃饱饭 。13、大多数人出生在贫穷之地 。没资源、没人脉、没文化,父母的教育和选择都是错的 。14、大多数人喜欢稳定,不想付出、不喜欢变化,什么都不会,还什么都想要 。
过犹不及与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哪个说法靠谱?
偏执狂才能成功书籍,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认为不偏不倚才是做人、处世的正道 。这里,我们不妨以此标准作为判断的依据 。首先,过犹不及和偏执狂哪个更符合中庸之道呢?从字面看貌似前者,因为这正是中庸之道的组成部分 。那么,偏执狂就错了?事情可不能这样简单判断 。我们举一个红军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时期的案例:1935年1月16日,红十军团经过连续行军作战,已经人困马乏,急需休整 。
军团长刘畴西在后有追兵之时,仍坚持让部队休整一夜再走 。红十军团党代表方志敏和参谋长粟裕提出质疑,但刘畴西仍然坚持 。方志敏长叹一声,无语;粟裕参谋长坚持当夜突围,于是双方商议分头行动 。结果粟裕当夜成功突围,刘畴西和方志敏则陷入重围、相继被捕 。从案例中,貌似军团长的决策属于“过犹不及” 。因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在极度疲乏之际的确需要休息 。
【偏执狂才能成功书籍,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相比之下,方志敏和粟裕的意见似乎属于偏执狂,哪能不顾人类生理极限、不让人休息?但是,如果把结果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显然方志敏和粟裕两人是对的 。尽管人困马乏,但可以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逃出生天;而军团长的意见尽管更符合人的需求,但却失去了突围的最后机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因为关于何为中庸的判断标准不同 。
这个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引用武侯祠前的对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判断如何算过犹不及、如何算偏执狂,一定要根据当前的具体形势 。人困马乏之际,休息固然重要,但如果休息的代价是陷入重围、全军覆没,显然“要求部队克服生理极限、迅速突破敌人的包围”这种貌似偏执狂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中庸,而一味强调部队需要休息的意见属于真正的过犹不及了 。
所以说,“中庸”是对的 。但在具体问题上,有的时候“过犹不及”的态度是中庸;而一些特定时期,貌似偏执狂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中庸 。例如在一些注重时限的短期目标中,要求所有团队必须在指定时间之前完成各自的目标,才能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这时,没有偏执狂的态度还真难以保证按时交“军令状”,也就不足以保证胜利 。而在长期目标中,如果事无巨细地以偏执狂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虽然实现了许多短期目标、实现了快人一步出人头地,但可能是以“前半生拿身体挣钱、后半生拿钱维护身体”、甚至是过劳死为代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