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维护须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论文( 四 )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 。《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 。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怎么实现合一呢?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其实是心地功夫的两面,互为表里,是不可分的 。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如果先有个所谓的“知”,那一定是知识,那就是妄念,而不是良知了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 。”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
”完全相应 。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 。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拥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了知处事之道,在生活、工作之中去随缘待物,自然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状态去处理事物,妄念不起,自在安然,游刃有余地面对一切,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了 。

推荐阅读